【愿风裁尘(3)】

今天是2018年9月30日是【晓晖有话说】陪伴你的第六百三十六天。

【愿风裁尘(3)】:有没有一些时刻,你想停下一切事情,只想坐下来,静静。好像四周突然安静了,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操场上人群的喧闹,太阳直射在草地上的淡淡植物味道,眼前仿佛出现了过去的时光。那些漫长的校园时光,几乎占据了我们童年与青春的大半岁月。如今回看郭敬明的散文,好像治愈好了我们的狂妄与无知。

不管他人如何评价郭敬明,只看散文的话,比如这本《愿风裁尘》,这是郭敬明十年心路历程投影的三卷散文集之一,书中收录的是郭敬明从2004年—2013年间的散文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作品具有天然的治愈力。尤其是在这个国庆长假中,如果你能惬意地阅读,你会发现:当你身处校园,当你深入社会,你会有截然不同的对人生的认识感悟。


如今的我,渴望再次回到校园,用实际的踏实学习,弥补过去的不谙世事,幼稚冲动。那些被高门围墙封锁的漫长时光,在当年来看是极深的人身束缚,而现在看来,是彻底的心安与自由。

那是能单一纯粹感受世界的日子,那是可以在感情发生时,安静听见心跳的时光,单一无暇的小纯粹。这是时光的白色。还有书桌上成堆的教科书,连成片的各科试卷,定时而响的上下课铃声,各科老师布置的种种作业,这是时光的黑色。

在那段时光,最惬意的时刻,是老师宣布放假的放学前时光,多么希望她的讲话早点结束,多么希望早点回家,离开学校。

再到现在,却相反,站在校园外,很想能重新进入,在老师宣布开学的那一刻,坐在她的对面,拿出笔与纸,开始记录第一课的笔记。

真羡慕那些能一辈子心情无忧的人,那些人应该活在童话故事中。郭敬明的散文却是另一种体验。快速脱离了学生时代,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磕磕绊绊。这其中的痛苦被文字放大,成为一种独特的审苦现象。不得不成长的感觉,被他写在了寒冷的高空中,孤独的城市森林中。

如今仍然喜欢阅读郭敬明的读者,是哪些人?一种是长大不,始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拒绝成长,内心始终渴望返回学校回炉再造的人;另一种是快速成功,过早的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滋味的人;还有则是,纯粹喜欢他文笔的人。

郭敬明的散文,我常常在睡前阅读,这是一种细腻的,自卑的,感性的喋喋不休,适合放空头脑,降低内心的情绪。我们内心深处如果一直都是个孩子,这可能是一种幸福,如果你生活在小康的家庭。不愁吃喝,不需要太明世事,不必太过于放低自己,去主动迎合任何人的交际。这是一种中产阶级的小确幸。前提是,你在这个阶层,你手中的物质能保障自己长时间处于此处。

活得年轻,是一种可能的幸福,如果你还能有一种较为抵抗时间的面目。每天能拥有主动掌握的一段时间,看书、写字、思考。或许,郭敬明活出了我理想的人生模型,这也是我看他文字的另一种目的,看着理想中的自己,在理想的世界中,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愿风裁尘,借他人的视角,看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风裁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