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押韵的思考大纲(一至三)

无名,又名无以为名,隐“天下精舍”,客云间为诗。


201、关于押韵的思考大纲(一)

【原理】

一个汉字的音,分声母、声调和韵母三部分。所谓押韵,就是通过干预,造成两个以上单位长度内对应字位上的字的韵母相同或近似。(一般为末位字)

韵从原理上说,本身与字的声母和声调无关。但押韵是一种应用手段,所以要结合声调,才能发挥一个完整韵字的作用。

押韵,又称“压韵”,这是强调构成方法的表述。在我国古代骈赋诗词领域,亦有人称为“叠韵”。叠,重也,强调的是呈现形态的契合度或一致性。

【古今不同】

汉语文学源远流长,反映在押韵上,具体情况非常复杂。其特殊性表现在:

(一)传统与现代并存

繁荣活跃了数千年的古代汉语,虽式微,但并未消亡,至今依然与现代汉语并行于世,属于活的“文物”,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并拥有众多的爱好者。

(二)传统与现代差异

随着现代语言学体系的建构和规范,对押韵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精细。而古代基于自发的、零散的经验性探索和总结,其认识层面与现代科学观照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传统与现代矛盾

基于古今不同的应用语境、所定规则和文本形式,要彻底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毫无必要。任何削足适履、旧瓶新酒、以今正古等,都是不可取的。

【重大不同】

(一)“韵”的义域宽窄

关于“韵”的义域范围的界定,古比今要宽。古典诗词中所称之“韵”,若以现代韵学审查,不包括韵头,仅指韵腹和韵尾。因此在识别同韵字时,不是看整个韵母,一般只看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或相近即可。

(二)“韵”的符号和分类

现代汉语中字的韵,用1957年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符号,可以完整表达字的韵。在韵的分类上,拼音因符号化,所以简单而明晰。

古代没有拼音,只能用两字切一音的反切法,才能分离出字的“韵”,并“以字代拟”其韵,繁琐而难精准。在韵的分类上,采用较宽义域的“摄”进行合并归类,以定同韵。

诗词中的“韵”和韵书所列的“韵目”(韵部),不是一个概念。但很多人经常混淆。(具体见后文所论)



202、关于押韵的思考大纲(二)

【押韵类型】

根据“韵本身与字的声母和声调无关”的基本原理,一般“押韵”是非常灵活宽松的。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

(一)不同声调的同韵字可相互混押,这是最宽泛的。(如:新诗押韵)

(二)不同声调的同韵字,按声调类聚后,依次交替换押。(如:新诗押韵、换韵古体押韵)

又根据“韵虽与声调无关,但押韵如能结合声调,就更能发挥一个韵字相对完整而特殊的作用”的原理,押韵又可细分以下类型:

(一)结合平声的同韵字,一押到底。(如:平韵近体押韵、平韵古体押韵、新诗押韵)

(二)结合仄声的同韵字,按上去入三声分别类聚,一押到底。(如:仄韵近体押韵、部分仄声通押古体、上去入单押古体)

近体诗的押韵,在上述分类中,最终选择了二级细分类型,并形成了“韵押平(仄)声”、“韵押同部”和“韵押不变”的押韵基本原则。

近体诗押韵的基本原则除了上述三项外,还有“韵押偶句”、“韵计双数”、“韵押不重”、“韵定韵书”等原则。这些原则,建构了近体押韵的完整框架,成为指导近体创作的理论依据。



203、关于押韵的思考大纲(三)

【对近体韵体的分歧】

近体的韵体,最常见的是多押平声韵。但不可否认,在近体各体式中,均出现过用仄韵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客观存在。所以坚守“近体以平韵为准”,将用仄韵的诗一概划入古体之列(或视为入律古风,明杨慎则称为“平仄稳贴古诗”),应属一家一派之见,并未在学界达成共识。

王力先生作为语言学大师,从押韵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应以“是否用律句的平仄为标准”加以区分,这是极具学术眼光的。

首先,近体之所以有别古体,到底别在何处?

毫无疑问,那就是近体的“三律一则”而已。三律指近体的“相替律”、“相对律”和“相黏律”,“一则”即“约句准篇”原则。有了这“三律一则”,近体才有了不同古体的属于自身的面目。

当古体一统天下,要在古体巨大的身影下“求变求异”,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找出古体的空白点。古体的空白点,不正是创制新体式最好的切入点吗?

其次,诗是韵文最高级的形态。诗之所以为诗,无非就是有韵。所以“韵类”问题,从诗产生就已大致解决,以后要做的只不过是如何优化和放宽收紧而已。这种锦上添花的事,并非最迫切、最必须的。

第三,什么才是古体的空白点呢?毫无疑问,剩下的就是“声类”问题。韵类和声类,就如树叶的两面,缺一不可。古体(包括骈赋等文体)在韵类方面化了很多精力,发明了很多韵式和用韵修辞术,几乎已穷尽了韵类的主要内容,再要发展最多也就是做点加减而已(事实上后来的近体用韵原则,就是古体用韵的剪裁版,连进化版都谈不上)。反过来,在“永明新体”产生之前,古体对于“声类”,几乎没有像样一点的说法和规矩(这也就是大家误解古体自由的原因),至少获得公认的不多,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如此一块大好处女地,不好好利用,不就浪费了?于是一场围绕开发古体处女地,以“声类”为切入点的律化运动开始了。“律化”的进程从齐梁到中唐初期,大约花了一百多年。近体总算定型了。

整个律化过程,基本都围绕“三律一则”展开。而三律,是对声类的研究,所以就构成了近体的三大柱石。这才是最核心的。至于确定只用平声韵、还是只用仄声韵、或者两者兼容等等,都是细枝末节,难以撼动近体以“声律”搭建的基本形态。所以笔者比较同意王力先生的说法,笔者甚至认为“近体兼容平仄两类韵体,使得近体整体形态更丰满、也更精密”。


2021.10.23 舞蝶制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押韵的思考大纲(一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