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吃鱼,得讲规矩!

逢年过节时,饭桌上、墙壁上,中国人的家中都少不了“鱼”,理由也很简单,——“年年有余”。

但是你知道吗?在过去,吃鱼风俗甚至蕴含了“治国之道”。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地靠内陆,民众并不以水产为生。

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新鲜的鱼价值自然不菲,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能把鱼和熊掌类比,可见古代能经常吃鱼的人,那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

难得吃鱼,自然要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海赐之美。古人以一种热情并尊崇的心态,把吃鱼的技巧推向极致,并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品位。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里的“脍”就是生鱼的细切肉,一句话道出了吃鱼的最高境界。

明代“大玩家”李渔更是吃鱼的高手,他在《闲情偶寄》中记载:

“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最好的了……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明万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古人吃鱼,关键不在于吃,而在于乐,图的就是个意象、吉利。中国人的吃鱼之俗,不少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

▲玉鱼 周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食鱼无反

例如,在秦汉时期,“食鱼无反”已成了餐桌上的“规矩”。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曲礼上》中记载:“毋啮骨,毋反鱼肉。”

所谓食鱼无反就是吃鱼时不要翻转,因渔民忌讳,担心捕鱼时翻船。正确的操作是吃完了一面,用筷子小心地将鱼刺整根挑出,就算挑的不好,也绝对不能翻鱼。就像这样↓

“食鱼无反”本义与“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语一样,最早也是谈治国之道的。

《晏子春秋卷五》记载,当年齐景公在纪地(今山东寿光境内)得到一只金壶,壶内有“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红字。

▲鱼形壶 战国前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齐景公理解,是说吃鱼不要翻动,因为鱼的腥味会散发出来;外出不骑劣马,否则走不远。

但晏子告诉齐景公不是这个意思——“食鱼无反”,是比喻国家不要耗尽老百姓的财富;“勿乘驽马”,是提醒君主不能将小人放在身边。

▲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 清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先吃哪边,有讲究

古人吃鱼时不仅不能“翻”,先后顺序上也有讲究。要从鱼头吃起,顺着吃到鱼尾,寓意“头尾顺利”。

而过去在中原地区,结婚时吃鱼只能吃鱼的中段,头尾都要留下,这叫“有头有尾”,以此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

鱼头朝谁?

鱼端上餐桌,鱼头朝哪摆放同样有讲究,各地有时会有不同的习俗,但在中国最广泛流行的是“鱼头朝尊贵者”。

传说这个习俗是开始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于陈桥兵变的时候。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年赵匡胤在陈桥设宴,酒过三巡,端上一盘大鲤鱼。谋士赵普提议,鱼头朝谁谁带头吃鱼。

大家一看,鱼头正对着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端起酒杯,说:受之有愧,却之不恭,说完,他连干三大杯。酒罢,手下将黄袍披到赵匡胤的身上。

▲青玉龙首鳌鱼花插 清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赵匡胤请手下喝的叫“鱼头酒”,上鱼时鱼头朝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如今主人上鱼时,也有意将鱼头朝着辈分最大的、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第一口鱼。

在古人眼里,吃到鱼并不容易,吃鱼的过程也并不简单,它蕴含着古人对治国之道和人生哲学的理解。时至今日,这种对鱼的理解依然存留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咱们中国人吃鱼,得讲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