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问西东》影评看分析的片面性

前段时间闲来无事,没有先去看影评,就去看了在我身边出镜率挺高的影片——《无问西东》。

随后,带着唯美画面的冲击和人文情怀的感动去豆瓣阅读影评。

结果发现,《无问西东》的影评两极分化实在严重,评价好的给5星(满星),评价不好的只给两星。

评价好的,大多是从内容上着手,比如影片中的人文内涵,又比如影片中的诸多细节。通过影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接起来,产生共鸣,引发更多正面的感想。

    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大爱,小情,看到了冷,看到了暖。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我们可以警惕,可以竞争,可以追求自我进步,但是永远不要失去对美好的感知。我喜欢这个片子,我也喜欢我的生活。——摘自豆瓣。

评价差的,大多从影片的形式和结构上入手

片子该抒情的地方抒情,不该抒情的地方也抒情。这导致了故事背景变得极度虚假。——摘自豆瓣
整个片子,从头到尾,它就跟挤牙膏似的,一个故事讲一点,并且前两个小时完全没有显示四条线有任何【内在】联系。——摘自豆瓣

上述的评价好坏,且不说论据是否足够支撑他们的观点,他们是有很充足的论据和分析的。

但是有些评价,支撑其观点的理由实在是生拉硬套,直接把自己的情绪带入。

看得懂的人大喊拍得太好了,没看懂的人直接张口开骂。

而看得清楚的人最中立,认为是:好坏兼具,参差不齐。

1、情绪化的评价不能使人信服

前两者是用情绪来判别,最后一者才是最理性,最令人信服的。用情绪来带动其他人的认可,在短时间内的作用十分有效,只是,我们是生活在时间里的生物,时间的沉淀可以让我们现在当时的时间点之外进行审视,多少都能回归一些理智。我们至少会想:难道真的有什么单面性的事物吗?为什么要单方面的否认它给你带来的感动,或者为什么要单方面地去扩大它的好?

影评不是观后感,不是只是用来抒发情绪,而是就是抒发情绪,你也得写出你的理由来。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思路常常会被一些善于带动情绪的人带偏,如果足够机灵,一语中的其中的不当倒可以化解,倘若不是,尽管内心会有些不适,但仍旧惯性被人带着跑。被别人掌控的感觉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不喜欢的,这时候就体现“因为”的重要性了。

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只从自己的生活以及阅读的书籍来看,要别人做一件事情,都需要个理由人们才会去做,要自己做一件事情,也需要个理由才能让自己坚持去做,当然,如果是自己喜欢做的,就不需要别的理由了。

2、评价应该是多方位的

看懂一部影片所要具备的因素很复杂,一部好的影片所要具备的因素也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直接的感官去进行评价,这样容易获得具有相似价值观和感官的人的支持,而且往往被相反情况的人所抵触。但这些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意识上的评论,如果没有充足的论据或者真理支撑,很难被大程度地认可。

因为其因素之复杂性,要评价一部影评的好坏应是从多角度出发,层层分解,层层分析,综合分析。(或许这就是集众人之所长)

评价(Evaluation)就是指,通过评价者(Evaluators)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评价标注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逻辑的结论。

只从影片的内容和只从影片的结构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对影片进行评价,就是不充分的了,这只能说明影片的一方面的情况。

3、总结

如何对影片科学的点评并不是本文的目的,点评的背后反应的是点评者分析的能力,点评是分析的具体表现。

我们不必人人都会写影评,但是我们至少要学会分析和辨别他人观点是否可考证,是否可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无问西东》影评看分析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