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

第一部分:儿童敏感期的原因及意义

孩子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什么都需要我们去教,他不是一张白纸,孩子一出生,其实就已经有一种神秘力量为其设计好生命的发展轨迹。虽然我们还不清楚这个力量的来源,但是这个力量它确实存在,我们称他为敏感期。儿童这种特殊的敏感性,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能力,一旦获得这种能力之后,敏感期就会消失了。

孩子的身上,其实就存在着获得各种能力的倾向,这是用于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孩子有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成一个精神世界。

如果大人不懂敏感期这个道理的话,就会觉得孩子的行为很奇怪,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干涉,这其实会压抑孩子的发展,从而产生一些心理紊乱或者扭曲的现象。当然孩子也会反抗,他反抗的时候就会表现为发脾气。其实这就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本能,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来完成,还得必须自己做这种互动,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技能。

在孩子刚出生的几年,我们都会很着急,想让孩子尽快学习一些本领,前几天还有朋友问我怎么提升一岁半孩子的幽默感,怎么让他快速理解故事,其实是我们太着急了,有时候孩子比我们还着急,他就是本能地去抓住一切时间练习,如果有人干预他、影响他,那么他的表现就是发脾气来和我们对抗。因为他要保护自己学习的权利。

孩子的任性行为,是因为在敏感期,他们的特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通过这些异常的表现,像成人发出警报。如果成人能够接收孩子发出的这种信息,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满足,任性就会立刻停止,孩子呢,就会很快转变成一个乖小孩儿。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去关注孩子任性背后的东西,去探索儿童心灵的秘密,为孩子营造一个静谧安详的心理氛围,其实敏感期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让他发挥他的本能来学习。我们呢,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去干涉。

第二部分:大部分儿童发展的规律、秩序感。

我们经常会认为孩子是没有秩序感的,认为秩序感需要训练才能达到。其实孩子有一个对秩序感特别敏感的时期,就是从出生一直到两岁,这个时期的孩子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他们就会很开心,如果一些东西他认为放错了地方,他们就会很焦虑。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大部分都会有这种情况,只是我们大人没有理解到秩序感,我们只觉得他是在无缘无故的吵闹。那么我们想想看孩子为什么要有秩序感呢,他们眼中刚看到这个世界都是光线和颜色,他们需要通过各种光线识别出来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物体,秩序的就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联系,这个关系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需要熟悉这个环境,获取自己的安全感,如果处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会导致孩子心里非常的不舒服。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脖子不能动,总是躺着。但是最好呢,我们不要用旋转的玩具,带音乐的玩具来吸引他的注意,而是应该让宝宝倾斜的躺在房间里,可以看更多的食物,不单单是天花板,有条件的呢,我们最好带孩子到公园里或者花园里看看花,草呀,但是也尽量要放在不同空间的同一位置。比如你这次把孩子放在西北角那次,那么下次的话也还是放在这个位置,他能够在这个角度重复的看一个空间,这样就有利于他的秩序感形成。

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使蒙台梭利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时期,出生率发展之外,孩子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同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创造者。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是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充满睿智,如果我们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那么就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事业发展的环境,也就不会去克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的心理也就会产生歧变。并将伴随其一生。所以我们想要理解孩子,就要放下身段,不要高高在上,尽量和孩子处于同样的角度,也就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共情。

第三,大部分是儿童智力的发展

发展智力有两大原则:

️主动的选择

️重复的练习

首先我们来说说主动的选择,孩子在一岁之前会对颜色鲜艳的东西非常喜欢,这就是相应的敏感期,过了一岁他可能就不感兴趣了,因为已经获取到相应的知识。到了第二年他开始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是细小到连我们都看不到的事物。我的女儿以前出门经常会跟蚂蚁玩很久,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是类似的经历,比如在草地上走着,他就会突然停下来,仔细一看,原来他在看小蚂蚁搬东西,而且是特别认真的观察,能看很久,之前,我看到他停下来看蚂蚁,我就会说快点走,快点走,因为我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孩子是在认知这个世界呢,而我们在带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不能为了达到我们自己的需求去打扰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就这样,我们不能替他决定他的注意力在哪儿,他在自己选择,还有可能会很专注的在玩,而我们一定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去打断他。

再来说一说,重复练习。书里面提到关于瓶盖的故事,孩子从会拧瓶盖真的就开始了重复的练习,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看起来似乎很无聊的事情,就这样可以被孩子玩一个小时之久,通过读书我才知道,原来拧瓶盖儿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孩子是在练习协调自己的手指,去精准的控制一个事物,书里面说,孩子在三岁之前学到的知识超过了他接下来人生之道的总和,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当时我确实很震撼。虽然我们觉得三岁之前掌握的知识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发现孩子能精准地控制手指,只为了拿到物体。这个需要大脑和身体配合完成这件复杂的事情,大人不要觉得很多事情是无聊的,他们的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在不断的调试,不断的锻炼才能做出来。所以让孩子自主选择做一些事情,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支持,主动选择重复练习,这两点特别重要。

第四部分:专注力

专注力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专注力是上天给孩子的本能,五岁以后的孩子培养专注力有很多方法,比如视觉法、听觉法、呼吸观察法等等,本书里面重点提到五岁之前的孩子,而培养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大人们如何不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觉得孩子的专注力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做,才不会干扰孩子的专注力呢?

我把影响专注力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属于其中某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环境的限制,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这种情况,怕孩子把家里弄脏了弄乱了,不能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或者画画画到桌子上、垫子上、身上之类的。看完书大家就知道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在慢慢的磨灭孩子专注力,我们为了维持大人的观念,为了照顾大人的感受,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还是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吧,不管他要弄坏一些东西,还是弄乱一些东西,都让他们随意一点,不要去阻拦他,甚至不要去提醒他,这些都是对她的打扰,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能投入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专注力的一个基础。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喜欢打断孩子。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很专注,可是我们觉得他很无聊,就会随便的去打断他,你跟他说要不要吃点儿东西呀?要不要喝点水呀?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当孩子专注的时候,连看一眼都是打扰。这句话非常吸引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发现,如果我们打断孩子,他就很容易哭,因为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创造力,这是他的基本需求,我们有时候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压抑孩子的发展,比如孩子自己在搭积木,可是我们说这样不对,要调整,或者说这样的更好。这样做都是不对的,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孩子也会维护自己的创造力,所以被打断之后反应的行为就是拿玩具打人之类的。通过这一点,我们更能理解孩子,有的时候哭闹,发脾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是否对他造成了打扰,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帮助也是一种打断,有的时候我们的帮助或许会给孩子造成困扰,也许我们看见孩子的小手不够灵活,想帮他摆好东西,或者在他专注的时候指手划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提供的帮助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打扰。有可能孩子正在调动所有的感官建立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应该让他专注地做下去,尽量在孩子专注的时候不要帮助他。

第四个问题,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孩子完不成,做不好就不让他去做,因为我们经常希望效益最大化,追求事情的结果,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会觉得很多行为是在浪费时间,但其实孩子就是通过这些的学习。比如两岁的孩子洗脸洗不好很正常,不要去管他,不管会不会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也不要管他花了多长时间也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用心体会这种感受更重要,他是在真正的用心去做属于自己的事。

第五个问题是我们都会遇到的,表扬,表扬也是一种干扰,我们会对做事情的孩子说:你真棒,当孩子自己拿起扫把扫地的时候,我们会说,你真棒。那么可能下次他就不会这么干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专注行为是孩子的动力,是来源于他学习的本能,他的这个行为跟我们所理解的整洁、智力、优良品质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表扬反倒是给孩子增加了没必要的思绪,下次他可能为了表扬而扫地,这样就得不偿失了。专注力不是表扬出来的,也不是奖励出来的。

第六个问题是拿东西去刺激孩子,书里说,孩子是没有更好的事情去做才会玩游戏,当孩子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去做琐碎的活动的。在孩子看来,游戏只是一种快乐的消遣。但是如果强迫他们长时间的玩游戏,他们也会感到很痛苦,如果孩子手头总有重要的事情去做,他们就不会对游戏特别感兴趣,为什么明蒙台梭利把专注活动叫做工作,工作就是这孩子专注于拓展他们能力的那些活动。之前提到敏感期,时间很宝贵,就那么几年,孩子本能更倾向于把时间投入到这些工作理念,投入到这些让他们进步的活动,其他的配置,比如玩游戏。孩子快乐的玩一整天,但是他一直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三分钟换个东西,一直飘忽不定,没有任何一个时间真正聚焦在他手头上的事情,虽然看上去玩的很开心,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陪伴,孩子的能力提高也是比较少的。

儿童的心理对我们成人而言是个难解之谜。这个谜之所以难以解开,就在于我们往往只是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他们真正的所思所想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一切的现象背后都有动机和原因,所以面对一些问题,我们不能武断草率地将孩子的行为定义为任性,我们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站在另一个角度,采用负责的态度看待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各种所谓不可理解的行为,不给孩子设限,不要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通过不断的观察、体会、理解孩子的所想所做。当然这很难,但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努力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