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性”到“定量”分析,看数字化社会的进步!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身处津门的我,在两天时间里,感受了阴云蔽日风雨交加的难过之状。白天阴雨潮湿,夜间体感还有些寒冷。

上床睡觉前,看手机中的天气预报,昨夜温度才摄氏二十二度,盘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总觉得小腿以下部分有些冰凉。

立秋节气才过十几天,末伏也未结束。炎炎暑气远未过去,为何能有如此感觉呢?

我在今年开春的时候,在超市购物时,看到有一款家用多功能温度计,不是以前老式的那种玻璃管的,而是带底座可以摆放在桌子上,是一家专做文具类产品的上市公司生产,大约像一块月饼大小的圆形表盘,型状如同一块摆在桌面上马蹄表。

这个温度计,吸引我的地方是有温度指示,还有湿度指示。按照科学的数据划分,做出明确的显示。

温度显示范围是零下三十度到零上五十度,并把人体体感温度范围分七个档次:35-50℃炎热区;30-35℃热感区;25-30℃舒适区;10-20℃体感冷区域;0-10℃寒冷区域;0~-10℃体感冻的区域;-10~-30℃极冻区域。

我们平常不太关注的湿度,其实和我们的体感舒适度关系很大。今年夏季,北方地区的人们,对湿度的体会应该印象深刻。有时看天气预报气温不是太高啊,可闷热感让人无法忍受,这就是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力。

湿度(此处特指相对湿度)指示的划分为三个范围:相对湿度20%~40%范围,人体感觉干燥;湿度在40%~70%范围内,人体感觉舒适;湿度超过70%~100%区间,人体感觉潮湿。

以前看天气预报,预报员都是说有雨无雨,大雨小雨。如今的天气预报,增加了降水概率,还有体感指数、穿衣指数等,这就是人性化和数字化的结合的例子。

我们国家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用一种定性分析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这是一种模糊数学,即是受了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是没有建立科学数字化度量的问题。

我们的衣食住行里,到处都是定性分析的例子。

当我们问这件事做的如何?回答是:还可以吧。

问一个人的工作水平如何?回答是:还行吧。

问领导能力?不错。问老师的教学水平?挺好的!

就连我们的大厨教徒弟做菜的菜谱,也是:油适量,盐少许。多少是适量啊?放多少克盐,才是少许啊?

如今我们国内的数字化度量日新月异,发现异常迅猛。各行各业都在用数字化做定量分析,克服了以前的那种模模糊糊的描述,让所有人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界限和区间。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车床加工,有了数字化车床,提高了加工精读,我们的加工制造业才接近世界水平;就拿如今全民关注的环保检测来说,环保部门把大气、土壤、水系检测都数字化,各项指标明确做出规定,再也不用人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啦。

前不久,在得到APP上看了一本电子书,就是流传已久的《万历十五年》,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大历史观,来解刨公元1587年,发生在中国明代万历十五年的大大小小的事件。

在书中,黄仁宇明确告知后人:‘’如果中国不能完成数目字的管理,无论张居正和戚继光多么天才,都不可能改革成功。‘’

当然,这也仅是一家之言,见仁见智。但,这也从一个侧面提出来,数字化定量分析管理,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要尽快适应从农耕社会转型到工业化社会,然后又快速进入数字化社会,给全体民众带来的不便和麻烦。

只有尽快融入数字化度量的模式中,才能让自己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都大幅提高幸福感。

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定性”到“定量”分析,看数字化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