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无欲

【一】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二】感想

这一章重点是在讲“无欲”。管理者推崇贤能,民众可能会去争虚名;把难得的物品标价太高,也会有人会冒险去偷盗它们;人的欲望太多,内心也会因此变得烦乱。所以好的管理,就是要让内心没什么杂念,维持好生命正常的需要,保持健康的身体,不会因私欲给自己加特别的志向。这样民众就会是知足常乐的状态,不会有什么小心思。这样就做到无为而治,却比有为好很多。

【三】提问

1、人的私欲来源于哪里?

第一个问题是问人的私欲来源于哪里?首先还是要解答私欲和正常欲望的区别。作为生命体,我们有着自身本性的需要,身体上需要食物和水,精神上需要爱,还有如安全、尊重、实现价值等需求。来自于天性的需要可能就是正常的需求。但如果过于执着在这些需求上,就是在执着于相了。如果是超出正常的需求去过多的思虑等,也是在妄想。

那这些私欲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可能是过于关注在小我上面,然后小我之外有各种鲜艳的世界,有着权力、金钱、美色等等。于是小我可能因为自己正常的需要,而发展出过度的欲望,想要的更多,这样就产生了私欲了。可是真的去获得这些,会让人变得更幸福吗?更何况有些还是通过邪道来获得金钱、权力等,这样就是在私欲上再生出私欲出来。如果以道的眼光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幸福感,当我们在顺道而行的时候,该有的我们都会拥有。

2、如何去除执着妄想?

既然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私欲,于是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去除执着妄想。自己现在主要是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通过打坐来保持在清静的状态之下。第二个就是平时的修禅。

打坐是每天打坐的15-30分钟,在打坐的过程中自己就保持在一种清静的状态之下。这个过程自己还是会有念头产生,自己就不要执着在这些念头之上,看着念头来来去去,自己知道是有更本质的东西在生出念头,并且在察觉念头。这样打坐的过程,自己就尽量保持在这种清静的状态之下,随着打坐的精进,自己会不再那么容易产生各种杂念。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打坐的时候,也可以再作用到平时上面。因为打坐对于本心的察觉会更明显,平时也不会再那么容易产生杂念,即便产生了也可以去清理。

修禅也就是按照禅宗的法门,保持在无念无相无住的状态,无念是于念而无念,无相是于相而无相,无住是人之本性。这个法门是在生活中可以去一直践行的,生活中会有各种念头、事物产生,但是自己知道它们并不是那个本质的东西,而是某种暂时的存在。这样自己也就不会执着于这些,而是可以回归本心来察觉它们。比如自己想要再刷手机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归本心来察觉刷手机的行为,这样也就可以停止了。

3、如何“无欲”处事?

“无为”和“无欲”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是让清静的本心告诉自己去做什么,遵循无私无欲的本心去为人处事也就是“无为”。“无欲”也就是清除自己的执着妄想、私心杂念等,这样内心会是一种清清静静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内心也会有很清晰的指引,告诉自己要去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里,公司要生存需要面临时代的变化还有市场的竞争,这个经营的过程整体来讲却不是那么的容易。所以有的公司会鼓励去提倡狼性文化,销售团队也会去激励大家的欲望。这样的结果可能使得更加拼搏,收入更高,变得更忙,但幸福感又会增加多少?如果是放下自己的欲望,可能内心会指引自己去做对人生而言最好的决定。

第四遍学习《道德经》之目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章 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