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

“自然”,是指安全发展和健康依恋。我们既要尊重亲子关系,又要照顾到孩子长期的成熟过程。不过,这七条只是原则,不是公式,如何把它们应用到教养中,父母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不同孩子、不同家长、不同性格,适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主要取决于孩子和父母的需求和计划。

1.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疏远孩子或威胁要疏远他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管控方式,因为它会触发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被父母抛弃。

和孩子打分离牌,父母要付出的代价很大,会给孩子制造出不安全感。被分离威胁大的孩子,只有在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后,才敢主动亲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孩子一直处在依恋饥饿中,孩子会持续焦虑,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个性和独立的自我。这样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听话”,但同时也会缺乏活力。

看见,才会权衡什么方法更为有效、长远。

2.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想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及时性原则”。但是如果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的行为通常会失控,这时父母应该暂时放下管教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去纠正、引导或教训孩子,都是白白浪费时间。

父母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当孩子犯错,第一反应就是先保护好孩子的依恋情感。当平息了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气焰,修复好了亲子之间的联系后,父母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面对沮丧情绪,父母应该关注的是情绪本身。

3.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着让他吸取教训

必须让孩子学会流泪,学会放手,学会在意识到要放手的时候,能心怀平静。

适应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给孩子呈现一堵“无力之墙”。要让孩子敢直面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妄图让事情顺应他的想法。

适应过程的第二步,是体谅孩子的挫败感,并安慰他们。要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

4.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

一个人的意愿,是价值观形成的种子,是责任感的前身。

引导孩子的意愿,意味着要意识到和关注孩子的意愿,而不是我们的意愿。

孩子的意愿需要小心呵护,才能成熟结果。只有父母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抱着一种轻松的态度,孩子在失败面前才不会轻易放弃。

5. 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

父母的工作,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情感和想法,并帮他找出起调和作用的意识元素,削弱他犯错的冲动,而不是要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

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鼓励孩子去感受互相矛盾的冲动,并表示包容他的所有情绪,这样的管教,会吸引孩子亲近父母,而不是把他推得越来越远。但这一切首先需要父母能看见孩子的情绪。

6.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孩子指导者的位置上,先从最基础的地方下手,先和孩子联络感情,然后再解决问题。只要能够唤起他们愿意模仿的本能,就足矣。

千万不要把指令放在错误的行为上,一定要放在正确行动上,如果给孩子示范你想让他做的行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就像电影导演和编舞老师一样。

7.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教养存在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不需要管教的孩子,管教方法对他们来说会越有用;而越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常见的管教方法反而越没用。

如果实在改变不了孩子,那只能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具体说来,就是改变会引发这些行为的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时,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而是去改变引发问题的环境,才能促进管教的效果。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最终的处理方式。

管教的最终解决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父母有耐心,就能收到理想的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