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得知,长老已经明白惠明完全具备送信的心理,也看出此情此景下,惠明具备送信人所必须拥有的胆气、勇气和豪气。
可是长老还是不能完全放心,他还担心惠明仅仅具备这样的气质条件,仍然不能顺利完成送信的任务。
如果惠明只是有勇无谋的话,一出寺院的大门就与叛军硬对硬的拼杀起来,或战死,或知难而退,不但不能把求救信送出,反而白白牺牲了性命。
更为重要的是,如若惠明完不成送信的任务,一旦让叛军将领孙飞虎得知求援的事,不但张生和他之前争取到的三天宽限时间立马没了,更危险的是会搭上全寺僧俗的性命。
于是,长老继续向僧人惠明询问,惠明作为一个出家的僧人,怎么却不看经书、做礼拜、行忏悔,为什么会想着拼杀呢?
惠明答道,他不会谈论经文,也懒得去学佛参禅;他为了使月头小刀刀刃锋利,最近刚刚淬过水,铁头棒上被他擦拭得没有一点儿灰尘和痕迹。
惠明还说,他不像其他的那些人,僧不像僧、俗不像俗、女不像女、男不像男的,只是吃饱了斋饭,就在僧房里不干正经事。
惠明又说,他奔波千里之遥的路程,为了能把那封能救济困难、扶助危急的书信送到白马将军手里,只因他有着如此勇敢的壮举,所以即便不看经书、做礼拜、行忏悔,他也不会觉得羞愧。
听到惠明如此解释,长老又问惠明,如果叛军要是不放行,怎么办?
长老进一步探知惠明的心理后,也能理解惠明的想法了,于是他又更深入地向惠明了解,如果遇到阻力,惠明会怎样解决,最重要的是怎样突破叛军的封锁包围圈。
惠明就向长老说,如果叛军不放行,就请长老安排几个僧人,把幡和伞盖举起来,强壮的僧人将棍棒和金属器杖挑起来。
再请长老帮忙排好战斗队形,使众位僧众安心,他则会像钉子插进物体一样,向叛军进发。
离得远的僧人跑开步子,用铁棒挥打,离得近的则顺手用戒刀劈砍;个头小的用脚尖猛踢,个头大的弯下身来砍叛军。
僧人们愤怒的目光就能掀翻海波,摇晃的山岩震动轰响;脚把大地的轴心摇动,手把天空的中心撼动。
惠明还说,他从来都是冲动鲁莽,从未有过担惊受怕,磨炼成天生的永不满足的勇敢无畏。
他从来都是坚决果断,不像有的人朝三暮四、没主见。
冲动鲁莽的人让人惧怕,他提着刀、拿着剑,不顾性命往前冲,哪里还怕什么叛军对他的阻拦!
惠明还说,他向来甘愿吃苦,不怕受累,只是他不愿意用不诚实的话来骗人,如果杜将军不来杀退叛军,那张生盼望与崔莺莺结婚的想法就落空,如果出现那种差错的话,他就太羞愧了。
作为读者的我们听惠明如此说张生的盼望,好像他已经向张生承诺了什么似的,我们当然也没看到。
最后,惠明向长老说,让他们擂几声鼓为他助威,依仗着佛的力量,他使劲叫喊一声。
彩旗下面,长老、张生他们远远就能看到英雄一样的他,他一定让那五千叛军吓破胆子。
惠明向长老和张生他们说完这些,就下去准备送信事宜去了。
其实,我们读到这里,就会发现有一点矛盾的地方,除了上面我们感觉到僧人慧明似乎向张生承诺过什么,但是明显他之前并没跟张生接触过,不过这里我们觉得矛盾的是地方是关于僧人擂鼓助威的事。
如果说,只僧人惠明一人偷偷私下从寺院跑出去,或者他不只一个人,几个僧人一起偷跑,也好理解,叛军围寺,僧俗都很害怕,所以有人想偷偷逃跑,也很正常。
但是,僧人们又是排队行,又是擂鼓助威的话,那不是明摆着告诉孙飞虎他们要去求援吗?
再加上,这样两军对垒的形势,不是让孙飞虎更加把兵力集中一处,即便不是把他的所有兵力,至少也是主要兵力集中到一处,那样惠明突破包围不是更加困难,甚至只依靠几个僧人的阵型,惠明根本就不可能突破叛军的包围了吗?
还有,这么明显的冲出重围圈,孙飞虎为什么还要遵守前面的承诺,为什么还要退兵一箭之地?
孙飞虎明知道僧人慧明突围是为了求援,那他又为何还要遵守向寺院宽限三日的约定、按兵不动呢?
即便孙飞虎不知道惠明突围是为了求援,只要抓到他一搜身,不是什么都明摆着了吗?
我们认为这是非常矛盾的地方,按照僧人惠明的说法,他根本就不可能把信送出去,即便他真的勇武过人,突围出去,孙飞虎为什么还眼巴巴看着惠明一路小跑、绝尘而去,而不派兵追击呢?
再者,孙飞虎又为什么还老老实实坐在寺院一箭之地以外,静心等待三日,而不向寺院方,或者直接向崔氏母女采取任何行动呢?
对此,我们表示很不能理解,反正书里也没说原因,我们就只能简单理解成孙飞虎是真傻了。
话说回来,看到僧人慧明去送信了,张生也开始放下了心,他对崔夫人和长老说,他那封信一送到就会传来好消息。书信一到,白马将军的雄兵就到,他们只安心等待胜利的捷报就好了。
听张生如此说,大家也都放心,各自回去好好等待。
那僧人惠明能不能顺利把信送到呢?白马将军又是否像张生所预想的那样,张生的信一到,他就领兵救援呢?
我们还是接着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