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那荧荧之光

最近刚度读完了白岩松的《白说》,想结合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谈谈自己的感想。

关于白说

书中说:“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平时经常与同事、朋友说到,现在社会上莫名其妙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原本就焦虑的生活,又多了点恐慌的调味剂。但其实,社会上还有美好温馨一面的,只是“坏消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

这一年写了很多感悟,希望给自己,也给看到文章的人一点温暖和正能量。有些时候会怀疑写的东西没人看,这点微弱的小能量在大环境中根本起不到作用,但是后来渐渐明白,很多事情确实说了会白说,但是不说白不说

概述

《白说》的作者是“央视名嘴”白岩松。买书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写作表达;看完之后,发现所收获的不止于此,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名专业媒体人对工作的热爱,对社会的深度思考以及独特见解。

《白说》主要由作者在各种场合的演讲内容和自己的事后读后感组成。内容包括了青春、幸福感、古典音乐、历史书籍等软文化,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社会志愿服务、改革开放、文化发展等社会热点话题。尽管很多是在五六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写的,今天看来,依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考

整本看完的那天,正好是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被杀引起社会热评的一天。一名医生在凌晨六点多的时候,被患者家属谋杀,永远躺在了奋斗的岗位上。

书中,作者曾就医生的话题作过一番探讨,让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个行业是高贵的,令人敬仰的。

“在中国,只有两个职业后面加‘德’,一个‘师德’,一个‘医德’。医疗界第一个巨大的价值,就是文明传承的价值。千百年来,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如果没有医生付出的辛苦努力,人类的文明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作为社会一员,如果你不能选择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不也就成了帮凶吗?接下来让人更加忧虑的局面是,如果全社会都形成了对医院、医生的一种逆反,甚至站在对立面,以至于让医生——这个掌管着人们生老病死的群体——感到强烈的恐惧和不被理解,因此想要逃避甚至破罐破摔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其实不是医生,而是我们自己。”

比较幸运的是,面对这种问题,网上愤懑不平的人有很多,评论、转发,希望将事件让更多人知道,对凶手加以谴责,希望将其绳之以法。然而不幸的是,在行凶现场,人们的冷漠却让医护人员更加心寒。

有一位在场的医生这样写,“一屋子抢救病人和家属明明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可是又假装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没有人安慰同情一下两个多小时前还救治他们的医生,没有人谴责行凶的那一床家属,他们只关心他们的治疗和住院,并且不停的催促。凶手的其他家属冷眼旁观看着我们的慌乱、无措、难过。抢救室的电话没完没了的响,外面好事的媒体、个人,不停地打进来询问,他们不知道这部电话,我们还要打出去呼叫全员的救援。”

这位医生描述的是日常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在陌生的人群中,人们往往可以处在一个阴暗面,不需要像在熟人面前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高冷和无视。

医患纠纷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是时事评论员,并不能很公平、很深入地说出原因。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能感受到的,或许是因为患者对医生依旧存在不信任,是医生对患者的想法还不够理解,更多的是社会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过要知道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它变好。

感悟

要说《白说》这本书传达的是一种媒体人的精神,在网络媒体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媒体人,大大小小的社交平台,都可以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因而在这其中,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媒体人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冷静判断接收与传递的信息是否会对社会带来副作用,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

最后,鲁迅的《热风》中有句话这样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为那荧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