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对行动学习法的实践

一、行动学习法的概念

“行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爱因斯坦的学生——英国的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被尊称为“行动学习法之父” 。

瑞文斯的观点可用一个公式来说明:L=P+Q。其中:

L——Learning,指的是“学习”;

P——Programmed Knowledge,指的是“结构化的知识”,即人们接受导师的指导,学习到的储存于书本的知识;

Q——Questioning insight,指的是有洞察力的提问。

整个公式的含义是通过提问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得到学习。

传统教育方法理论背后的假设是:人们面临的任何难题,背后都有一套正确的解决方案,尽管有时寻找这一答案很困难。教授式、指导式的教育模式,是希望帮助人们提高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技能。

行动学习背后的理论假设是:没有一个现成的行动课程,能够帮助所有的人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每一个学习者的价值信念、个性、经历、意愿、思维方式等都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思考和判断问题的倾向、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洞察力的提问能力(Q)才是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Q”意味着:

    ●学习主题直接针对现实的环境和任务。

    ●反思“做的结果”以及“事情是怎样做的”。

二、孙悟空对行动学习法的实践


在《西游记》中,我们对孙悟空都是很熟悉的,就拿他来分析。

1、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眼中的问题,却成了孙悟空成长的机会。

孙悟空最初只是一只石猴,和一群猴子在山上游玩。看到山中水涧水奔流,闲来无事,就想一起顺着涧流寻找源流,找到源头,发现是一股瀑布飞泉。于是众猴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跳过瀑布,进去后发现瀑布后面的水帘洞,于是就成了猴王。

他当上猴王,过着快活的日子,希望幸福到永远。看见有猴子死了,其它猴子把生死看成很正常的事情;这猴王却把它看成是很重要的问题,想办法去解决,于是就去拜师学艺,开启了新的生命征程。

2、组团。遇到问题,孙悟空不是自己一个猴子在那儿苦想,他基本上是群策群力,理出思路,组团去解决的。

他想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是众猴一起想法,结果跳出一只通背猿猴,说:“有三等名色,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可以长生不老。”才找到方向。

在西天取经过程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他遇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时,通常是针对具体问题,寻找相应的帮手——临时组团去解决。因难题而组团,因难题的解决而解散,通过不同的组团,克服一个个困难,这样就前进了。

3、行动。孙悟空是一个实践型的天才,只要有好的建议和想法,说干就干,毫不迟疑。

孙悟空想长生不老,听了通背猿猴的建议,第二天就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寻访神仙,求取长生不老之术去了。他能够当机立断,果断放弃宝座与舒适的生活,体现出猴王远大的志向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冒险精神。

首先,他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寻长生不老术并不能确保成功;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艰难困苦。石猴寻师花了十年时光,孤身一人,经历的苦难不小。最后,他是猴王,过惯了好日子,要让他去过苦日子,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他拿得起,放得下,没有磨磨唧唧,留恋不舍,很有魄力。

以我们的人生经验来说,即使明知道这是“弃小利而取大利”,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看到和看重的往往只是眼前,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

4、反思。孙悟空遇到困难,一战不成,会积极反思,寻找方法,去争取胜利。而猪八戒遇到困难就想着散伙,分财产,依旧回高老庄去做女婿。

孙悟空最大的反思,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反思,这是非常明显的分界线。

在此之前,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先是闯龙宫、探地府,然后自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甚至提出“皇帝轮流做”的口号,不管一切规矩,都搅它个天翻地覆。

在五行山下,孙悟空对观音菩萨说“我已知悔了”,他不再认同妖怪的身份,对观音表现出越来越尊敬,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人情世故,对天庭官场规则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也逐渐改变了。

最终他和团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所谓“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从佛家的观点来看,“佛”是最高的悟道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悟空对行动学习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