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恶———读《孟子》有感(三)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可能都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我读了《孟子》之后才明白它的本意。性善遵循儒家思想的礼仪之道,而荀子的性恶只是自圆其说,不能行得通。

孟子说: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说性本善是人生下来就有向善的力量,而不是本性善。那么力量从何而来呢?他说人是万物之灵,可以借助耳朵去听,眼睛去看,用心去选择、判断、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人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要追求真理。

孟子曰:“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小指身体,大指心志,吃饱养胖也是小人,只有心志大的人才会德行完备。这儿的大小不是指形状,是看他掌握的特质所在。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心,怎么了解人心,孟子推出了四种观点:没有怜悯之心的,没有羞耻之心的,没有谦让之心的,没有是非之心的这四种人都不是人。这也是心的四个开端创立了后来的仁义礼智。

假如有位老者上车,小伙子不让座,孟子遇到就会说你不是人,小伙子反驳争辩说明他还懂得羞耻还算是人。如果他不谦让就不是人,但能分清是非好坏也还算是人吧!行善是由内而发的,只要真诚心就会发出行善的力量。儒家思想讲究的就是真诚!

孟子的思想是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所以哲学一定要符合经验。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才有行善的标准,要行善避恶。人的本性就是能够行善避恶,因为人性向善。

一个人早上刚起来的气叫夜气,他在晚上睡觉时与外界隔绝,恢复了原始的状态早晨醒来像新生婴儿的表现是那么的善良纯洁,所以作奸犯科的人一般不在早晨作案,都是在黄昏时候头昏脑胀时才做出的不理智举动。

恶是一种幻觉,是一种缺乏。人的生命特色就是真诚带来力量,这力量称作善(是行为的表现)。顺着人心真实的感觉就可以做到善,可往往会出现恶,恶产生的原因有不明人伦,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衣食足然后知荣辱,没有恒产就不会有恒心,没有固定的产业怎么可能有固定的生活;不仁而在高位播其恶行于众也,没有好的领导怎会有好的民众,外在的环境会带来恶的结果。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这是现实啊!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人的心是用来思考的,不思考和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来自于天的观念,孟子说:天要治好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人人有贵于己者,养心莫善于寡欲。减少自己的欲望,如果什么都想要最后生命就分裂了,所以要守住本心,本心就是人性的本质,失其本心主要看真不真城。

人性的本质就是良知良能,良知代表真诚,人性向善,人真诚就发现对别人有一种向善的行为。那么善人和仁者有什么差别呢?善人是做好事让大家称赞,仁者是发自内心主动做好事;善人绝不会为善而牺牲生命,仁者可以舍身成仁。

孟子把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和心的四端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圆满的系统,放诸四海而皆准。儒家不在乎结局是否圆满,只在乎是否继续再做。

人只有在颠沛流离的时候才能判断出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重要的。但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失其本心,生而为人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诚善良正直的人。

不忘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的善恶———读《孟子》有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