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不要紧、欢喜过人生





  自我宽容,才能宽以待人;自我关怀,才能善意待人;自己幸福,也才能鼓舞他人追求幸福的勇气。



昨晚有幸看了腾讯视频《人生第一次》纪录片,第三集播出的是大山里的留守孩子学着用写诗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故事。


其中一个小姑娘的妈妈为了供孩子上学常年在南方打工,为了节省路费即使过年也不回家。小姑娘的父亲出车祸去世,而她的姐姐考上师范大学,平时就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上过学校的诗歌课之后,她给妈妈写了一首诗,内容好像是“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而她是妈妈的孩子……”并在跟妈妈通电话时含着眼泪读给妈妈听。电话那端的妈妈也擦着泪花,请求女儿原谅自己为了讨生活而对她照顾不周。我相信善良敏感的女儿肯定会体谅妈妈的苦处,并在心底原谅妈妈吧。


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在《母亲这种病》一书中写道,“这世上如果有唯一不变的东西,也许就是孩子对母爱的企盼。这种企盼中,没有算计,没有虚伪,越是得不到爱的孩子,心愿越是强烈……孩子想原谅父母,不希望带着对父母的怨恨生活,因为怨恨意味着持续否定,再没有比否定自己最重要的人更加悲伤的事了。无论是谁,都希望结束这种局面,因此即使只有微小的机会,孩子也想借此理解父母的情绪、想法、生活方式,从中找到父母为自己着想的证据。只要能找到,孩子就愿意原谅……父母哪怕仅仅展露出一点点爱心,孩子也会抓住这个机会原谅他们。孩子不想怨恨父母,只想爱他们。”


众所周知,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及人格模式其实都源于童年早期与身边重要亲人(主要是父母)关系的持续内化。我们会把父母对我们的要求、指示和期望持续内化进心灵深处,形成指导我们行为的根本遵循,即“内在父母”;同时也会把我们自己小时候与父母互动的模样内化进心灵深处,形成最初的自我认知、自我看法等,即“内在小孩”。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基础(或者说内在人际互动模式)都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关系持续互动深化的结果。


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我们身边,而心灵深处早已固化形成的“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却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无比深入骨髓的巨大影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要么以“内在小孩”自居,把“内在父母”这个角色投射向外部环境和他人;要么以“内在父母”自居,而把“内在小孩”这个角色投射向他人,这种情形就叫做内在心理结构的外显化。当然这一切心理投射与互动都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很难清醒察觉到“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对自我生活的深刻影响和桎梏。


比如就拿我来说,平时大多数时候我会以“内在小孩”自居,而把“内在父母”投射向外部环境和他人。我深深觉得自己千万不能给人添麻烦、同时只有不停努力、不停强迫自己奋斗、不断取得成绩持续回馈象征着“内在父母”的外部社会、公司、家庭等,我才会被承认是有价值的,我才会被允许活下去,我才能体会到一点点安心感和踏实感。


换句话说,内心深处我的“内在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乖乖听话、不给人添麻烦、追求完美、持续取得成绩,才能证明你的存在价值,否则你就一钱不值,这种态度本质上是非常严厉苛责、不讲道理、不通人情的。但问题是多年来,我都是无意识地在这种性格框架内行事,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不停努力、不停做出些微成绩,我的内心才能获得“内在父母”的稍微认可而产生一点点的安心感、踏实感,但很快一切又全部清零;永远严厉苛责的内在父母,又会不停逼迫我努力奋斗,再取得更大成绩……我自己完全成了这种强迫完美主义性格的牺牲品,或者说完全成了“满足内在父母期望”的提线木偶还不自知、不自觉。


另外,平时生活中我在跟人相处一旦占据心理优位时,则又会无意识地以严厉苛责的“内在父母”自居,同时把脆弱无助的“内在小孩”投射向对方。比如我在跟老婆相处中,时常不自觉地想要控制她、命令她、强迫她,我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我完全是一片好心,你为啥就是不听我的呢!?一旦老婆在某件事上有自己的想法或主张,我感觉自己内心的火立刻就被勾起来了,马上就会冲她怒吼,“你知不知道我这完全是为你好,你为啥就不能乖乖听话呀!”


然后双方爆发矛盾、吵架及冷战几天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又是我错了。我老是无意识地想要控制对方、想要对方乖乖听我的,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对方着想,还特别愤恨对方为啥不领情。其实这种人际互动模式,完全就是小时候父母对我严厉苛责、意志抹杀、强迫控制管教模式的复制粘贴,连一点点微小改变都没有,这就是“无意识继承”的强大力量。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所做的一切行动,其根本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内心的安心感、踏实感、归属感与幸福感等等主观美好的生命感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老老实实谨守自我僵硬固化的性格模式,无意识地以为只要严格按照“内在父母的指示和要求”(来自童年早期父母期望的持续内化)活着,不给人添麻烦,好好努力工作、尽量产出价值、持续追求完美,就会安心、安全、踏实,人生就会过得幸福美好。


但我发现自己错的实在离谱。越是无意识地按照父母期望而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按照父母期望持续内化的性格模式而活),你的生活越会过得刻板重复、固化呆板、了无生趣,而你却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一旦越过“内在父母期望”这个雷池或红线,比如稍微懒散一点、稍微放松一些、稍微懈怠一点、稍微对自己好一点,立刻就会感受到恐惧焦虑乃至失控感、负罪感等等负面情绪,这些都是父母从小就牢牢戴在你脑袋上的紧箍咒、裹在你心灵上的束身衣。


如此一来,在不知不觉中你一点点失去真实自我、真实性情和真实人生的喜怒哀乐,你自己就像一架提线木偶一样在父母期望的“那一根根细线”提溜下一天天、一年年演出着剧本早已写好的人生“样板戏”。


可问题是你根本就不是提线木偶,你根本就不是父母人生的影子或复制品,你明明有着长久以来被压抑、被否定、被抹杀的真实个性、真实喜好、真实人生的喜怒哀乐,为啥非要无意识地活成父母期望的模样呢!?


因此,从现在开始,尝试带着深深的觉察心、自省心、疗愈心,反思童年以来无意识继承的父母期望在自己性格深处形成的顽固烙印,并带着这种反思持续行动、持续改善、持续成长。


比如我觉得“不该给人添麻烦”,跟谁相处都恨不能拉开几千公里的心理距离。那就厚着脸皮试着给人添一回麻烦试试,请求别人帮一回忙,也许就会发现别人没那么讨厌你,相反相互帮助、相互添麻烦的人生反而让人感觉更亲切更温暖。就像日本心理学家心屋仁之助所言,“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活出自我的想法。”


再比如我觉得自己只有不停努力奋斗、不停逼迫自己取得成绩才能“讨好内在父母”,才能获得一点点被认可、被接纳的心安感,现在我要勇敢克服这种呆板固化的性格缺陷,不再无意识地忍耐这种性格桎梏。从此只做自己真心喜欢和让自己兴致盎然的事情,从此要慢慢学会放松、学会享受闲暇时光,哪怕为此感受到自责感、焦虑感、不安感、负罪感等“内在父母的责罚”也在所不惜。


总之,从此我要坚持自我肯定、自我关怀、自我接纳、自我谅解,要意识到自我内心本来就是充盈美好、豁达心安、本然自足的,根本没必要强迫症般一直依靠“讨好内在父母”、满足他人期望才能获得被认可、被接纳的安心感和价值感,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南辕北辙。除了你自己,没人能真正做到让你心安;除了你自己,也没人能真正剥夺你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尊严。


归根结底,像无数努力追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一样,我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人生,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安心、安全、踏实、归属及幸福的生命感受,但却一直未能如愿,因为我根本就努力错了方向。现在我才明白自己本来就是心安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内心丰盈和本然自足的;是否获得他人认可,是否满足“内在父母期望”的性格桎梏,根本就无所谓。


总有一天,人生大幕终将落下,但“死也不要紧”,只要喜欢过人生、只要欢喜过人生。请立即行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体验令自己欢喜的人生吧。如此,才能勇敢破除自我性格缺陷和长久以来的人生死循环,开创崭新生命体验和美好灿烂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也不要紧、欢喜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