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为什么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是自我提升的前提?》

《为什么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是自我提升的前提?》

一、引言

你在企业管理中,有没有遇到如下情况?

交待给下属的工作,他总是做不到位,是下属太笨了吗?

员工执行力不高,安排的任务石沉大海,是他责任心不够吗?

企业员工流失率高,是不是员工没有感恩之心?

发生了这些情况,会让人焦虑、沮丧,大部分人的应对方法是把错误/问题归因于下属或某种客观上的原因,然后继续焦虑。

显然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前几日我让新来的小孩去做一个给领导汇报的PPT,其实我知道她的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是这次的PPT做得很差,甚至连最基础的排版和错别字都没有认真检查。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会训斥她,告诉她如何改,甚至亲自上手改。几次下来,虽然对方有所改观,但我付出很多感觉时间利用的性价比很低,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管理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刘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课程如期而至,原本以为是一堂枯燥的理论课,结果刘老师的课虽然是线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中刘老师金句频出、处处引经据典,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修己中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二、释义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翻译过来就是:

遇到挫折时,勿要责怪他人,应该反过来先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努力加以改正。

三、我的理解

这句话初听有点像鸡汤,感觉没啥用,就是自我安慰。实际上,如果真正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意图,真的会有醍醐罐顶的觉悟。

1改变他人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于别人改变,因为环境改变了,所以我就能变得更好。可事实是,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为什么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呢?因为我们讲改变一个人,至少是指改变他的思想或价值观,进而改变他的行动。而价值观不是一句话,而是面对事件产生行动背后的信念。人的信念,只受自己控制,他人只能影响,无法控制。

改变他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是他人的环境。如果我们执意要改变别人,会面临对结果的不可掌控感,这种不可掌控感会带来焦虑和不安全,进而也会把这种焦虑和不安全传递给对方,最终演变为相互指责、指责逃避或彼此逃避模式。无论是哪个模式,都不是积极有效的改变。

环境改变为什么别人就会改变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环境中,不可避免接触的人、事、物都是我们每天行为和思想的载体,环境变了,人自然会变。而先改变自己,会给人一种平等的、有好的、平和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对他人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

2促进别人改变的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你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对方的环境,对方也是你的环境,你需要接纳他是你的环境,你要接纳环境很难改变的事实,然后悄悄改变自己。接纳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第二个步骤是,你要关注自己的改变。你改变了,对方的环境就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他就必须要改变,因为适应环境是人的本能。

第三个步骤是积极的互动。前两步都是改变自己,改变对方环境,基于前两步,大家的状态改变,不再相互战争,就为积极互动带来了可能。

第四步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有效的、积极的讲道理,道理只在别人想听的时候讲。

所有积极有效的改变都是潜移默化的,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就是自己不点不改,而去要求或帮助别人改变。

3反求诸己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成长

所以我们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自我接纳与觉察的开始,改变自己的两个好处,第一就是让自己知道哪里不足,然后强化,第二就是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他人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他人一起改变,“自我+环境”的双重改变,带来的就是巨大的成长与进步。

四、实践应用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之所以像是鸡汤,是因为除了“行有不得”意外,还应该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他有足够的“动机”去改变,要么足够痛,要么足够渴望。有没有足够的动机,决定了对内容的接受度和吸收度。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成人的思考方式”。幼儿时期,生存本能要求我们依赖从父母、老师和他人身上获得什么,这种本能和习惯会影响我们很久,以至于长大以后,我们都很少考虑:我能给对方提供什么?做些什么?

这种依赖思维用在职场管理上,就会显得非常原始与低级,因为我们时长想着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以至于很少思考在组织内我可以为他人贡献什么,才能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无论我们成长到多大年龄,只要思维方式还是这种儿童的依赖思维,就很难实现或者获得我们想要的价值诉求和自我实现。

所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正是这样一种成熟的思考方式,它有别于儿童的依赖思维,将人的认知从“我能从你身上要什么”转变为“我能为你做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才能让你变得更加高效,才能实现你想要的?”而这样的成熟思维转变,往往发生在重大挫折和失败之中,挫折和失败是让我们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原因的开关,而一旦按下这个自我觉醒与认知的按钮,回归本我,我们迎来的的,将是持续终身的成长与进化。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员工有任务没有完成好,我们不要理所应当的得出结论:这个员工不行!这点事都干不好!而是用反求诸己的心态去问自己:我布置的任务目标是否具体清晰?任务是否可衡量?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员工是否可以做到?时间任务说清没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拥有反求诸己的心态是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变化的根本,要尝试从“你有没有听懂”到“我有没有交代清楚”的转变。我们不能改变他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07 《为什么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是自我提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