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夷俟,原壤,是孔子的发小,从小的老朋友,大概不读书不学习,不成体统,不上台面。但是,孔子无论是做了大官,还是成了国老,圣人,大学问家,始终和他保持友谊,保持交往。

“俟”,是等。孔子去看望原壤,原壤像夷人一样坐着等他。这是说他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像个没教养的野蛮人那样坐着等。

孔子到了,看他那副样子,就数落:你呀!小时候就不懂礼节,长大了,没有什么可称述的,混了一辈子,现在老了,还赖着不死,真是贼啊!

说着,用拐杖轻轻敲打他的小腿胫骨,意思是:你好好坐嘛!

老而不死,怎么就是贼呢?偷了什么呀?是贼?

是偷了光阴,偷来了寿命,因为你于国于家无用,啥贡献没有,还活那么长!

❤️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我是赋能演讲教练张胜萍。又到6点半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学习论语,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论语第14篇《宪问篇》的第42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叫子路的,他向孔子来讨教,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呢?

这里面的君子,包含两重含义:一个是地位高的人,在过去一般只是贵族、大夫;一个是品德修养好的人。

而往往在那个时候,它是合一的。想成为君子,必须双重兼备,只是地位高不行,高而无品不叫君子,只品德好不行,你没有地位,也不是君子。

孔子回答,主要是从个人修养上来讲,因为地位我们说了不算。当时那个环境,它就是出生决定命运,生在贵族家庭就是贵族,出生在奴隶家庭,你就是奴隶,阶层很难跃迁。

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就是首先要修养自己,想成为别人心中的君子,就需要首先修好自己。用什么来修呢?用敬,敬天敬地敬人敬神敬事。

就是你无论是对待人、对待事、对待环境,都要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当回事,不要马大哈,稀里糊涂。

子路总觉得老师回答的有点短,老觉得还不够,就继续追问:只有这些吗?

孔子说:还有!修己以安人。就你把这个做好了,做好自己了,那你就可以让你身边的人得以安心了。

修己以安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只有修己方能安人。你自己稳,你自己有主心骨,有修养,行的正,可以信赖,别人才会心安。

子路还是不满足,也不是不懂,就是不满足,说:还有吗?不会就这些吧!

孔子说了最后一句:修己以安百姓。就是你修养再深到一定程度以后,你不但可以影响你身边的人,还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让老百姓、天下都因为你而安,那这就是成为君子的最高条件了,最高智慧了。

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三皇五帝中的尧舜,他们也不敢说都做到了,还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

意思是告诉子路,不要急功近利,一步步来,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你的能量够了,影响力够了,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成为君子。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挺有意思,昨天预告时我们说了,说的是孔子和他一个发小的故事。

先来看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先来介绍一下原壤。原壤是谁呢?他是孔子的发小,在我看到的一本《孔子传》里面,他和左丘明、孔子从小就在一起生活,是小时候的玩伴,两人的关系特别好。

但是原壤这个人他有点与众不同,有点出格了。他不是孔子心目中的正常人,而是一个放浪形骇的人。

你可以说他相当于方外高人,你也可以说他不拘礼节,属于在孔子眼中上不了台面的人。

孔子小的时候,他家里还是比较穷的,父亲早死,一直到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是跟着母亲生活。那会儿他还没有确立自己的贵族身份,因此少小的时候,多能鄙事,都能干一些粗活累活脏活,啥活都能干,那个时候交的朋友。

但是后来无论是孔子做了大官,他做过中都宰,做过大司寇,后来曾经摄过相,还是后来成为国老,成为圣人,大学问家,他都和原壤保持友谊和联系,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高了就抛弃发小,这是一份情谊。

这里面这一段说的是什么事呢?

“俟”,就是等。孔子作为老朋友去看望原壤,按理说待客的礼节就是原壤应该老老实实的,恭恭敬敬的等,这是一种礼貌,待客礼节。

但是原壤他不是,他站没站相,坐也没坐相,像个没教养的野蛮人一样在那里等。

这里面的夷,就指的是没有开化的野蛮人。过去这东夷,就是指东方部落里面,没有教养的,没有礼仪的野蛮人。

因为过去在孔子那个年代,已经非常非常讲究礼了,因为孔子和他比较熟,看到原壤的这种情况,熟不拘礼,就因此说了这段话,这段话说实话挺重的,挺伤人的。

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第一个声音是孙是逊,谦逊的逊。在过去一般好多地方都是这个通假字。弟,就是悌,孝悌的悌。《论语》刚开始学的时候就有:首孝悌,次谨信。

就是原壤啊,小的时候我们一起长大,那会儿你就不懂礼节,不知道去爱护、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等长大了呢,你也没有好好做事,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为家庭,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就是混,混大了,现在老了,你还赖着不死,这是贼呀!说着,用拐杖轻轻敲了敲原壤的小腿骨胫骨,意思是什么呢?

咱老朋友见面了,你老实的坐着等我就行了呗,你看你这个样子,太不成体统了!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叫老而不死是为贼呢?是偷了什么吗?其实是说偷了光阴,就是你白白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寿命。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没有什么贡献,还活那么长,活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这里孔子骂原壤,他是老贼,其实是一种老朋友之间的亲昵举动,并不是两人骂街。

如果说两人没有这种深厚的关系,孔子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因为我们乍一听,肯定会觉得:孔子和他什么关系啊,骂的那么狠呢!

其实不是,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密互动的方式,说的那么重,原壤会不会生气呢?

这一块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原壤的为人,就知道他会不会生气了。

原壤这个人我们刚刚说了,他不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不是我们眼中的正常人。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在《礼记•檀弓》里面的一个记载,说原壤他的母亲死了,孔子作为发小、好朋友,就去帮他治丧。孔子不是自己去的,他还带着子路,带着好几个弟子,诚心实意的去给帮忙,并且还帮着刷棺材,挺卖力的。

原壤作为孝子,按说他应该是最庄重、最悲伤的那个,这个时候其实是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礼节来的,然后这个原壤做了一个什么事呢?他居然爬到棺材上,去唱起歌来了,说自己好久没唱歌了,唱什么歌呢?情歌。

说:狸猫的头呀,斑斑白白,让我牵着你的手呀,你的手是那么样的柔软。

大家想一想,在这种悲伤、严肃的场合,原壤跑到棺材上,唱出这么不合时宜的歌来,孔子的弟子们怎么想?

都看不下去了,就问孔子:老师啊,你不能制止他吗?这样的人你还跟他做朋友干什么?我们来这不是找欺辱吗?跟他交往掉价呀,掉身份呀!

这时候孔子是怎么做的呢?看出他的圣人气度来,他并没有搭理原壤的举动,因为他知道原壤就是这样的人,跟这样的人计较什么呢?

他说了这样一番话,说: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就是说亲人之间不要不把亲人当亲人,老朋友也不要不把老朋友当朋友,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亲人就是亲人,不管他做什么,那是他的事情,你要做好你自己,你要用亲人的态度来对待他。

老朋友也是如此,既然是老朋友,他做什么是他的事情,我们要做好老朋友的责任,我今天来帮他母亲治丧,是我对他的一份情谊,我尽我作为朋友应该尽的责任。至于他踏棺材唱情歌不对,那是他的事情。

所以大家通过这里应该能够看到孔子他的标准,就是做好自己,不要因为别人而把自己影响了,他没有礼法,我因此就没有礼法吗?不是的,我珍视我们这一份情谊,把我该做的做好。

所以说孔子没有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说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样就应该怎么样,否则我就不和你玩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有很多朋友,你当然希望你的朋友好啊,但是你的朋友都能像你一样吗?就像我每天起来讲论语,我们都能这样讲吗?不能啊!

秋艳能帮我翻译,别人也都会做吗?也不会啊!不能要求别人太多,把自己做好了,做好我该做的。

对于朋友,我们要格外的珍惜。但是还是那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一定非得给他那样做,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讲完了孔子帮原壤葬母的故事,再回到这一章里面,就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关系,因为原壤的毫不在乎,所以孔子说话是比较重的。

这个重其实也是告诫孔子的弟子,或者说我们后世的后生小子们:小的时候,就要懂得友爱兄弟,处理好与身边的亲近的人的关系,长大了要有出息。通过学习,通过工作,创造一些价值,不要从小到大一直混日子。混吃等死,人不就白活了吗?那不是儒家的价值观。

最后到老的时候,不是要求你老了必须死,不是这个意思,孔子的意思是说老了也有老的价值。

我们常说:人有一老如有一宝。他有丰富的经验,有丰富的知识,在好多事上可以给我们做一个指导,不能老而不尊,只会添乱。不要做那样的人。

还是那句话,孔老夫子本身没有鄙视老年人,因为他和原壤同岁,一样的。如果说老了就得死的话,他不是咒自己死吗?不是的,关键是人活得有没有价值。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说一个,那就是今天引起孔子说这句话的原因是礼节。

说是有一个皇帝,朱元璋。他当了皇帝以后,就请自己老家的人到朝堂里来,想帮帮他们,甚至给一个官做。

结果这帮人到了朝堂之上,见了皇帝没有任何恭敬之色,依然像在老家时一样,称呼皇帝的小名,叽叽喳喳,指指点点,毫无规矩,令的满朝文武,直皱眉头,非常不满。最后没办法,朱元璋把个别人给杀了。

那这里的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要分场合。在朝堂上,那就是一个讲规矩的地方,该守规矩一定要守规矩,那是脸面。

不管你们小时候有多好,不管他小时候有多怂,小时候嘛,光着腚玩泥巴,那都不是该续这种旧的场合。

后来有机会单独聊,可以开开玩笑,放松放松。但正规场合该讲的礼仪一定要讲,否则自取灭亡,也别怪谁。

说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礼节的重要性,场合的重要性。如果原壤不是像夷人一样坐着等孔子,也就不会迎来这句话。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宪问篇》的最后一章。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这一章是讲孔子对于一个童子未来的判断,他是如何来判断的呢?这个细节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去听,然后对照一下,如何识人。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明天早上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