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中智慧一一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的意思是对工作、技能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这个词语具有深刻的生活和哲学智慧,它的智慧在何处呢?我们来一起分析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熟能生巧的智慧就是质量互变的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比如在学习中,一个学生要背诵一首诗,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诵读和理解才能够深刻记忆,诵读的次数就是量变过程,豁然开朗地理解这首诗了就是质变,经过反复诵读、思考,突然一下子能背能写、记忆准确又是一种质变。这三者也因人而异,有的人一见便知,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先理解后记忆(如成人多如此),有的人却先记忆后理解(如儿童多如此),但内心都经过了量变和质变的过程,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究竟需要诵读多少遍才能够熟能生巧,这也要看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专注程度,也是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量变到质变是需要积累的,不同的事物的量变到质变是不同的。如《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有几句话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这两句说明了要承载大东西,就必须要较大的积累,较为长久的量变。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从大数据的角度准确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智慧(质量互变规律)。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量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世界级水平是质变。体育冠军、音乐大师、美术大师、文学大师,这些人成长都遵循了这个规律。这也让人想到戏剧界的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十年功,是练习者艰苦卓绝的量变;台上一分钟,是精通者闪亮登场的质变。要注意的是,量变中也有质的差别,没有十年如一日的量变的坚持,是难以达到一鸣惊人的质变。而不是说十年一到,没有努力的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惊艳全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明学问成长的底线也是以十年为计。

      当然,在学习中,量变的过程必须要有循序渐的正确方法、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没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保障,熟能生巧就是一句空话。比如教学中,同样是一节课,有的学生专心致志,一篇文章读十几遍就理解了记忆了,但是有的学生三心二意就很长时间都记不住,而且有的如果还心中抵触,有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现在讲双减,减掉那些过重的机械的重复练习是必要的,也必须的,但却不能因此而不顾质量互变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减掉必须的练习次数。这一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必须要遵循记忆和理解本身的规律,即熟能生巧的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去正确理解政策的深刻含义,而不能过左过右。

      又比如“杯水车薪”这个成语,泼上一杯水这个量变,就达不到灭掉一车薪的质变。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都是熟能生巧的智慧。

      佛家也讲凡事都有个定数,这个定数因事而异,也因人而异,《西游记》中,佛祖让唐僧必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要补上,就是讲个定数,超过这个定数才能由人成佛,达到质变。

      因此,每个人在某一个领域要想成为高手,就必须要运用熟能生巧的智慧,把这个领域的量持之以恒地积累够,才能达到相应的质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词语中智慧一一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