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九)

25、

三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全校作文竞赛开始了。

吕老师让凌云和王霞代表班级参赛。

竞赛题目分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由选手们现场随机抽取,监考老师按每个人抽到的题目发卷作文,要求六十分钟内完成。

凌云抽到了议论文,题目是《浅议中国的科举制度》。

说实在的,这篇作文难度挺大的。好在凌云平时阅读过类似的文章,以致心里不怯。

思考十分钟后,他开始奋笔疾书,内容如下: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有过广泛的影响。就是现在,中国的官员选拔、学生考试等制度都有科举的影子。

一、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

一般认为,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选拔官员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选取进士。当时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进士的办法,在当时虽属草创时期,但却把读书应试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消亡。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参加科举的范围扩大了,一是学校出身的学生,每年中央由国子监祭酒和地方各州县学校挑选学业成绩合格的学生,送到礼部应试。二是乡贡,一般读过儒经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应试,从县到州,再到尚书省,逐级考取。三是科举,由天子直接招考,大都根据统治者本人喜好和迎合当时政治需要而特设科目。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制科。武则天还亲自命题考试,称殿试。

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沿袭唐,仍以孔孟之道为内容,尤其重视帖经和墨义。

宋代有三级考试制度,一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三是皇帝实行的殿试,殿试成为了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笫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元代时期,科举制度中落。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程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作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入仕。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是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基的意见,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比唐宋诗文取士更禁锢人们的思想,使科举制度完全服务于皇帝专制的需要,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朝后期,科举的各种弊病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所以最终只有走上被消灭这条道路。

三、科举制度的启示

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它的生命力不能说不强大,它的公平取仕的原则曾使多少寒俊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是现在,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例如现代的高考制度,可以发现,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的高考制度仍然值得人们信赖,它毕竟是时下中国最具公平竞争性的一个大舞台。

中国的高考使穷孩子和富二代站在了同一扇门前,穷孩子可以藉此走上与富二代平齐或超越他们的路线,富二代也可以借此证明他们的能力。

但一个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改革不完善,不顺应时代,走向僵化是必然的,只有发展,才能持续呀!

当监考老师提醒离交卷还有五分钟时,凌云已完成了作文,开始进入检查阶段。

交卷了,凌云才看见孙玉环也在参赛。想起上次她说几次见面不理她的话,凌云就主动问侯:“写得咋样?”

“就那样,不算很好。”

“你呢?”

“还行吧!”

无语,各回各“家”。(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