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站那个位置看我,你看不懂

你站的位置决定了你的思考维度!

世上很多事情,你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却忽略了水面下的十分之九。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被自己眼前看到的所误导,继而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

这种思考方式叫做“狭窄框架效应”,意思是我们会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只去看面前的几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

所以,一旦只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看别人,位置就会框住你的思维,很多维度、很多真相,你也就看不到了,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那么,我们在看待他人时,应该如何正确站位呢?

立场不同,感受不同

人所处立场和处境不同,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古代长安城,一次天降大雪,非常寒冷。

一个吃饱了饭出来消食的文人见雪花飘飘,诗兴大发,脱口道:

“大雪纷纷落地。”

刚念了一句,恰逢有个升迁的官员经过听到了,感念皇恩浩荡,他拱手接口道:

“正是皇家瑞气。”

旁边一个卖棉衣棉裤发了大财的商人心花怒放,也凑了一句:

“再下三年何妨?”

一语激怒了路边一冻饿欲死的乞丐,哆哆嗦嗦地大骂:

“放你娘的狗屁!”

这四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一人一句刚好凑成了一首打油诗。这反应了,不同立场不同处境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曾看到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是司机,会觉得路人要守规则;如果你是路人,会觉得车主需要礼让。

如果你是老板,会觉得员工很是懒散;如果你是员工,会觉得老板很是严苛。

如果你是富人,会觉得炫富不过日常;如果你是穷人,会觉得炫富是种显摆。

如果你是商人,会觉得顾客挑剔难搞;如果你是顾客,会觉得商家太暴力了。

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想法,不在那个位置,都很难感同身受。

所以,假如我们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去感受别人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去体谅别人的酸甜苦辣。就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矛盾就会少很多。

角度不同,所见即不同

古人有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和得到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在《庄子》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很大,河伯(河神)非常高兴,然后顺流而东行,来到了北海。河伯在那里遇见了北海若(海神),这才第一次认识到,他的河虽然大,可是比起海来,实在是太小了。他以极其赞叹的语气同北海若谈话,可是北海若对他说,北海本身在天地之间,真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秭米。所以只能说它是“小”,不能说它是“大”。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 庄子

河神就问北海若:“人们常说最小的东西是没有形状的,最大的东西是没有界限的。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北海若回答说:“如果你从小的方面去看大的东西,必然是看不到尽头的;从大的方面去看小的东西自然是看不清楚的。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各有各的长处,这就是事物势态所固有的现象。所谓大小,只限于有形体的事物;小到无形的事物,不能用数量计算;而大到没有界限的事物,更不能以数量计算。”

简单来说北海若就是在阐述看到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

所以,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自然所见即不同。

有时你能看到的,别人未必能看到;

别人能看到的,你又未必看得见。

看待人和事,一定要多换换角度,才能更全面的看到事物的真相。不能以偏概全,片面的去看待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环境不同,认知不同

不同的成长环境,会造就不同的认知结构。由于思维的局限,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有一个《三季人》的故事: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

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孔子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容苍老,它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何不顺着他,让他走人?”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三季人”也很多,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个人修养、所受的教育程度都是不同的,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也会不同,很多没见过的他们就认为不存在。

所以,当人与人之间,基本观点如果没有达到共识,一味争论就像对牛弹琴,与他们辩论最终都不会有结果。所以,这时不要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宁可自己认输也不要多做争辩,夏虫不可语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认知会各有迥异,造成了生活方式当然也会大不相同,但这并没有什么优劣对错之分。

一个富翁在海滩度假,看见一个贫穷的渔夫也悠闲地晒着太阳。

富翁感到不可思议,忍不住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工作呢?”

渔夫:“我做完已经回来了。”

富翁:“为什么不多捕一船?”

渔夫:“今天打上来的鱼已够我一天所用。”

富翁:“那你可以多打一些鱼,多赚点钱啊。”

渔夫:“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富翁:“买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鱼,建立自己的船队和航运公司,当百万富翁。”

渔夫:“当了百万富翁又怎么样呢?”

富翁:“那时你就可以什么事都不用做,躺在海滩上晒太阳啊。”

渔夫哈哈大笑:“我现在不正在这里晒太阳吗?”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会会心一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无法去定义绝对的好与坏。

角度不同,定位不同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男女女不过是些演员。在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扮演的是各种不同的角色。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身份,而每一种身份都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然后要问一问自己,这一刻我是谁?我需要用什么角色跟对方沟通?

在家庭中,你是父母、儿女、夫妻等不同角色;在工作中,你的角色是同事;人际交往中,你的角色是朋友。我们要根据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随时切换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

做领导的,回到家里仍用领导的身份与自己爱人说话,用领导的身份教育自己的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仍自持领导的身份……这样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不舒服的感觉,对方就会想要远离你。所以,面对不同的人,我们角色也要随之改变。

在《诗经》中有句话叫“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就是以周文王做例子,赞美他各种角色都做得很好。周文王的一生即是人君、也是人臣,即是人子、也是人父,更是所有人的朋友。做君主要以行仁为目标,做臣属要以恭敬为目标,做儿子要以孝顺为目标,做父亲要以慈爱为目标,与人来往要以守信为目标。

这是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的角色,关键在于要在不同的角色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在这个位置上应当怎样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所以,如果一个人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那么他的人际关系肯定很糟糕,因为他永远都摸不清对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该与对方说什么话。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思想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要将别人的思想强加在自己身上。

就像身居高位的人,很难理解穷人斤斤计较的消费观;身处穷困的人,很难理解说走就走的自由。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体谅和包容,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处境去思考,不要轻易评判谁对谁错,就像《庄子》中所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当你懂得换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位置上看待问题,并能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站那个位置看我,你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