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孩子不听话”或许是一种病

由于居家隔离的需要,各个省市中小学生都开始了线上学习,从前的师生面对面变成了如今的千里一线牵。

提起网课,大家的关注点都是这样的—— 

虽然不乏认真学习、按时打卡的优秀学生,但是不那么省心的孩子也比比皆是,比如这位:

还有为了监督学生学习费尽心思的老师:

这个特殊的寒假,很多家长都没办法将孩子往学校、辅导班一扔了之,而是要真真实实的和孩子24小时相处,甚至有的还会陪上网课,爆发冲突更是家常便饭。

违抗、敌意、对立、挑衅、粗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这些是对立违抗障碍的典型特征。

这种不良行为常在童年早期出现,青春期达到高峰,这些行为特征决定了其对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麻烦远大于自身。

据报道,2000年采用DSM一Ⅳ的对立违抗性障碍诊断标准对长沙市673名小学生和初中生调查,结果47例相符合,发病率为8%。

可见,对立违抗性障碍我国并不少见。

但所幸的是,一般对立违抗性障碍只是一种不良行为,不会发展为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

对立行为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1)表现为否定、充满敌意和反抗性行为,当父母或者其他权威人物试图控制儿童或青少年的行为时,这种行为表现得尤为明显。

2)这样的孩子往往固执、具有敌意。其反抗形式多样,包括不断违反小的规则,经常生气并且偶尔怒气大发。

3)对立型青少年情绪难以捉摸并且喜欢争论,但其他人对他们的总体评价很可能是积极的。

4)对立行为还含有强迫的成分,即使结果有害,问题行为仍然坚持。比如明明知道沉迷电子游戏对视力、学习都有损害,面对家长的劝阻,却毫无悔改之意,偏要对着干。

所以,行为本身是目标导向的,目的在于获得情绪上的自主和思维上的独立,但是,实际上却无法达到目标。

5)强迫性的违纪和看似自发的消极反应引发了不信任和焦虑,招致更多的批评和对自由的进一步约束,对立型的人将用更激烈的消极行为来应对,最终他们与权威人物(比如老师,家长)的关系恶化,矛盾不断升级。

对立违抗障碍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学业成果

1)表现在学习方面,孩子便会出现对学习无兴趣,难于接受知识,学习成绩差等。

他们经常故意拖延和浪费时间,常常以“忘记了”或“没听到”为借口而不做作业、忘掉老师留的作业或晚交作业。焦虑的父母及老师试图通过增强孩子的努力程度来弥补,却常以失败告终。

孩子的学业失败与管教者长期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常导致恶性循环,使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症状不断强化和加重。

2)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孩子在某些执行功能方面也存在缺陷。比如说意志力薄弱,行为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工作学业没有效率,没有上进心等。

3)此外,由于这样的孩子往往烦扰、怨恨、敌视他人,所以他们与同伴相处困难,孤僻,不合群,不愿或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与父母、教师等缺乏交流,社会适应不良等。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管教一顿就好了,我的孩子打一顿就威胁要离家出走呢?

对立行为障碍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不佳、青少年本身缺乏应对技巧。

1)家里的放纵和过度保护使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阻碍了他们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2)人际技巧缺乏。青春期前,如果孩子缺乏亲密的同性关系,不善于应对人际关系问题,也会导致亲子矛盾冲突升级。

3)缺乏挫折教育。孩子从小缺乏挫折教育,没有足够的机会训练其承受挫折,面对困难时往往就会退缩逃避,用消极对立的方式对待管教。

不听管教的孩子还有救吗?

1)实施家长管理训练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PMT)

家长管理训练是针对对立行为障碍的一套体系,父母要学会如何定义、观察、记录孩子的种种行为;

对于孩子的正面行为,如早起、按时完成作业,要给予及时的细致的正强化(表示关注表扬和重视);

对于孩子的负面行为,如熬夜玩电子游戏,要给予及时的、力度足够的惩罚,如中止强化、剥夺孩子的特权、给予批评;

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管教应保持一致性,并注意适宜行为和忽略不适宜行为,大量学习和练习。

2)增加亲子间的交往。消除日常生活可能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互相理解各自行为的意义,而不是以敌意和对抗的方式进行交往;保持父母教育观点的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健康的相处。

3)家长也应反省自己的行为。消除父母的不良行为,对于诸如家长的反社会行为或不为社会规则所接受的行为,家长自己要意识到,它对自己和孩子的危害性。给孩子做出榜样的方式,使儿童行为发生改变。

4)一旦对立倾向减少,使用来访者为中心或者非指导性的治疗,如格式塔疗法和空椅子技术,帮助处理和父母之间的重要情感,了解父母的立场。

5)咨询专业咨询师。以上的种种方法也许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很多父母往往对于孩子的管教有很多困惑。通过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家长可以认识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特别的因素,如何掺杂在一起,最终造成青少年的适应问题。


---END---

【i心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科普 | “孩子不听话”或许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