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于忠元|黄漂32 年,不灭的黄河记忆

本期嘉宾:于忠元。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队长 。曾于 1986 年发起黄河漂流活动,并带领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 ,与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 、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协作共进 ,成功首漂全程 5464 公里 、落差 4831 米的黄河 ,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这是中国首次用动力工具完成对黄河全程漂流探险,一寸不落,填补了世界探险史的空白。

1首先让我们欢迎于老师的到来

2:我叫于忠元,是原1987年北京黄河漂流队的探险队的副总指挥兼队长,我自己漂了4000多公里。

11987年的那次黄漂,可以称为人类黄河漂流探险史上的一次壮举,还填补了世界探险史的空白。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2:这个说来话就长了,因为当时我是两重原因,先说当时是美国队正在漂长江。当时中国的有些年轻人认为,长江呢,是祖国的长江,不光要美国人漂,黄河这时候又有外国队,日本队也要组队要漂黄河。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就说的爱我中华也好,振奋民族精神也好,觉着中国的母亲河不能让外国人去首漂。

1对,其实是一种家国情怀。

2:一种家国情怀和一种年轻的激情,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在81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完成了一项工作以后,单位那时候没奖金,奖励我们一辆车。我说你们说去哪去哪,我跟你们玩的不一样,我说的咱们沿着25000里长征路走一遍,看看这几十年长征路程的变化。我说要不咱们沿着长城走一遍?看看秦长城、赵长城、明长城、汉长城,哪块还有,哪块还没有,我说也做个考察,这是中国老祖先留下的东西。然后紧接着没想到,83年经济日报记者叫罗开富,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沿着长征路走,沿途发表了267篇文章,叫《今日长征路》,引起国内外的很大轰动。然后84年锦州铁路局的哥来了,沿着长城走的,这时候大家有一天又碰上了,老于,你看你比谁想都早,你比谁都牛,哪个你干了,你不整个吹牛皮吗,我说我干你们干不干,大家说干啊。

1在出发之前,基于什么样的选择,去选拔这些队员。

2:北京队,一共是有11个省的队员,我们当时组队以后呢,北京电视台在电视上新闻联,新闻联播播了,立刻引起了上万人要报名,四川的,北京的,东北的,河北的。当时全国,然后根据审查和自愿的情况,加上体育锻炼,天津的等等,然后选了25个队员,而且还经过审查,你看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登记表,而且审查要经过五关。这是里头你看本人意见,你自愿申请。家属意见,同意不同意?因为有危险性。单位意见,必须得盖章。也是一套严密组织,而且一组队完了以后就成立了党团支部。

1:其实还有很严格的一个选拔的标准。但在出发之前你有过哪些担心吗?

2:严格的讲呢,对于漂流,我原来只是北京少年游泳队小时候待过。因为当兵毕竟在青海甘肃。对它有一种热爱,真正的漂流我也是不是特别清楚。这样4月8号我们到了黄河源头举行了首漂仪式。刚开始大家都说我们那时候玩笑话,一步跨过黄河,黄河的源头,它跟长江不一样,长江很多都是雪水化下来的,冰川水化下的,黄河源头是什么呢?是一碗清泉,它是泉水咕嘟咕嘟冒出来的,形成了个小水沟。作为这个漂流,刚开始你这漂不了,抬船而行。最惨的时候七天七夜,没给养了。夜里头,而且这点我要讲一个什么呢?人最怕的不是苦,最怕是孤独。我们在源头地区有将近十多天,光是船上这几个人,大眼瞪小眼,就拼命机械地在划。我觉得孤独对于人的,在生活中是最可怕的。因为大家都已经没话说,只是机械的在运动着,划着划着。

1:那在这183天的过程中,漂流的过程中,哪一刻觉得是最难以坚持?有过想放弃的那一刻吗。

2:有,我当时是什么呢?先跟你翻船什么感觉吧?一个浪打来,把我们船整个立起来,扣进去以后,整个的水是什么感觉?最上方是发白。你人往下沉,是发灰。再往下发黄,再往下发黑。它是成一种什么呢。第一个概念完了。第二,得想活。第三,死的冤枉。第四,想办法,就是手就到处抓,真的是抓着一根草都不会放过。因为在里头你什么也看不见,到处在抓,而且这个漩涡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理解了洗衣机怎么能把衣服洗干净。这个漩涡是一个漏斗状,在这一块,它是这么搅,说句你不见外的话,最后把你的衣服给你扒的干干净净,鞋扒的干干净净,裤子给你扒了干净,裤衩都给你扒下来。

1:因为它一直是处于漩涡旋转,不停的在搅。

2:当它这个漏斗状到井底下的时候,产生一种负压,抽不动了,人从底下就弹上来了。弹这时候呢,在你出水的时候换一口气,你又下去了,多少你再弹,你出来的时候有一个浪把你打出漩涡,你就算得救了。你在漩涡里游泳根本没用,只能任凭它摆布,为什么说呢,就是人征服不了自然,只能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融入自然,让自然为我而用。

1:那个时候你觉得支持你坚持下去的力量是什么?

2:一个信念,一个是友情和责任感,这种友情就是责任感。因为你刚才我讲这件事是我发起的,我又组织了,我又是队长,我又是副指挥,大家甭管怎么着冲着,在一个团体,我的责任要大。我这时候如果真的死了,我是没事了,其他人怎么办,还得要救援了,那是绝壁底下。而且我们这个绝壁底下有一块回水,旁边就躺着两具死尸。

1其中有一次可能都写下了遗书,当时是为什么?

2:当我们连着翻了船以后,有的在拉加峡的入口,拉加峡是我们所有知道的峡谷全长是216公里,这条峡谷。落差500多,而且不明水向。黄河漂流一共死了七个,两个是龙羊峡,五个死在拉加峡,后头也确实应验了这个,当时我们在那以后大家休整了可能三天,6月13号,1987年。两个队,当时河南队也上来了,我们跟河南队联合到一块下漂的。紧接着6月19号河南队死了四个,7月5号我们又死了一个。全在拉加峡里。这张图是记载了我们接连死的五个人的时间和地点,这上头的标注是当时的标注,不是现在的标注。

1对于你们队员的士气是不是也会有影响。

2:人在这时候有两种情况,个别的也有退缩的,离队的也有。但绝大部分人就跟战场一样,就是不怕死。大家留下遗书,可能还不知道谁去死,只知道下来有危险。

1:就是我们还看到这里还摆放着很多信封。

2:整个是我们黄漂的历史记录,北京青年黄河分队1987年9月8号14:08分,飞漂壶口瀑布成功纪念。

1:这是寄出的,这边是落地的。

2:对,例如这是在寄哪儿的?山西临汾市。我队8日下午顺利漂过壶口瀑布,部分在9日上午继续下漂。我带队重返青海补漂松巴峡。

1每天都会记录吗?

2:对,每天,因为当时,而且有的当时随着自己没发出去的,刚写好的,翻船泡在水里头也有,所以说这些它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

1:这收件人都是谁呢?

2:当时是我闺女多,有时一天写两封,有时候一个地我要写两个到三个,给不同的人。我得寄了有二三百。你看这就是星宿海的照片,这是我的照片。星宿海,这还留着。可是当时这不是没阳光,有阳光多漂亮。

1:是,这一路上最愉快的事儿是什么呢?

2:一路最愉快的事,大家就是说的能团结一致。你像我们来过两湖,坐在船上唱着歌,天黑了,拉着船就是黄河边上就。

1:就扎营。

2:就扎营住那了,黄河舀点水,锅一支,然后捡点牛粪,捡点木柴就烧上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围着火,只要谁有个人起头,把所有的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就是说幼儿园的,甚至小时候的能想到的歌。

1:都唱一遍。你最喜欢唱的是哪一首?

2:让我们荡起双桨。

1:能现场给我们来几句吗?回想一下当时的处于那状态。

2:你看一边划着,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我们一边唱的时候,很多人他能把词改了,就是说大家随着自己的不同的心境不同,只要一个人唱,包括所有的歌,最后就形成了没有歌可唱。

1我们也知道,在这30年中,您也多次去看望在之前87年离去的这些队友,去看望他们,一起看望他们的家人。那现在30年过去了,你再回首去看这段经历的时候,有哪些新的认识?

2:我们这些作为长江漂流和黄河漂流,是中国最早的漂流的先驱者,也就是先行者。先行者,我们当时所有的人严格的讲,只是一种青年的激情,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没有一种科学的东西,所以才造成了长江漂流死了13个,黄河漂流7个,付出生命的惨痛代价。到98年开始又出现了珠漂,就珠江漂流,雅鲁藏布江漂流,这种漂流就变成理性漂流。到了2001年2002年,全国开始出现了漂流,水深都在半米一米之间,弄几条船,30块钱也好,50块钱也好,100块钱也好,几公里,穿着救生衣,这就变成了休闲娱乐式的漂流,变成了产业。

1作为大众可以参与的这么一个项目。

2: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就说的孤家寡人似的那种探险式的,变成娱乐式的。到了真正的我所接触到2015年,玉树青海第一次我国申办了世界杯,漂流也有世界杯。变成竞技化了,与世界接轨了。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黄漂”老将的漂流探险记

“我觉得我一生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黄漂’。从发起到策划,再到组织最后亲自漂流4000多公里,数次死里逃生,可以说是‘未亡人’,但是我不后悔。‘黄漂’成就了一批人,锻炼了一批人。‘黄漂’精神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在本职事业上克服重重困难,做更好的自己。”

30多年前,漂流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却一直被当做冒险活动,很少有人参与。1985年,当美国探险家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后,激发了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漂流探险热潮,来自北京的于忠元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志青年。他与全国其他地区精心挑选的漂流青年组成中国黄河漂流探险队,1987年4月在青海玉树的黄河源头出发,完成了中国人首次对黄河的全程漂流探险。

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去漂流?因为江河在那里。漂流探险是一种人生状态和性情、精神的展示张扬。30多年前的春天,这批正当“精神青春期”的中国人登上黄河源头,用180天的时间完成了人类探险史上首次对黄河全程无动力工具漂流。

黄河探险漂流20周年纪念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当时来自河南、北京、安徽、辽宁的30多个“铁汉”,分3路直奔万里黄河源头。他们用最原始的皮筏,一路劈波斩浪漂流黄河,刷新了世界探险史纪录,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7人牺牲。20年过去了,昔日并肩击水万里的于忠元,虽已两鬓斑白,但他也再次赶到曾经“战斗”过的黄河郑州花园口段,一同于昔日队员立下石碑铭记沧桑,并相约再次漂流黄河。

据介绍,由于河南郑州花园口是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选择在此建碑来纪念当时黄河探险漂流的壮举。建成的石碑有8米多高、4米多宽,重10余吨,碑体是一整块花岗岩。“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9个大字是83岁的著名书画家黄永玉专门为黄河漂流勇士们题写的。尤为可贵的是,黄先生当时是“倒写”的,即把字一个个倒着写了出来。这九个大字完美的应和当年那场前无古人、举世瞩目的漂流探险行动。

时隔30年,2017中国漂流俱乐部联赛继续在青海省玉树市举行,为了纪念中国人首次用无动力工具完成黄河漂流30周年,赛事组委会特意安排了江河漂流“老将赛”,邀请30年前成功漂流探险黄河全程的部分老将们,再聚黄河源头玉树,再次体验漂流运动的激情。

虽然他们有的已经年过六旬,但依然老当益壮,硬朗的身体,激昂的斗志,以及对漂流运动的热爱让这些老将们顺利完成了10公里的漂流赛。最终长江队以29分21秒82获得冠军,中国江河队与黄河二队获得亚军和季军,漂流征途队、华夏江河队、黄河二队分获四到六名。不过,成绩对于这些老将们并不重要,他们更看重重温30年前的“黄漂精神”,激励当代青年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

在“老将赛”终点,有当年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的队长于忠元。今年已经68岁的于忠元,对于这次漂流比赛更是不在乎名次,而是对中国漂流的一种回顾。

回顾首漂黄河的场景,于忠元在采访中说道:“刚开始因为地势条件没办法漂,必须要抬船而行,但这不是最难以让人克服的。最惨的时候七天七夜没给养,夜里又冷又饿。不仅如此,寂静的夜里更是容易被孤独萦绕,在源头地区将近十多天,船上的几个人,每天都大眼瞪小眼,只有彼此的陪伴,没有其他业余活动,只能机械地划船。长久的社交缺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孤独感。即使我不惧怕漂流时的种种磨难,但我却认为排解孤独才是最难克服的。当时的大家都已经没话说,只是努力的前进着,但内心,每个人都是异常难熬。”

在这183天的漂流中,于忠元有过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首先就得克服翻船的意外,一个浪打来,可以让船整个立起来,人掉入水里后,看到的水是什么感觉?最上方发白;再往下沉,是发灰;继续沉下去就发黄了,再往下就全部都变成了黑色的。掉入水里会是什么感受呢?第一个反应就是:完了;第二会想:得活着;第三会觉得这样丢了性命太冤枉;第四就是想办法活着。你会用手到处抓,真的就是抓着一根草都不会放过的强烈求生欲。其次就是面对漩涡的困境,对于漩涡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可以类比洗衣机洗衣服的原理。水里的漩涡像是一个漏斗,你会随着它搅来搅去,到最后,它会把你身上的衣服扒的干干净净,连鞋子、裤子也会被扒干净,甚至内衣都不会放过。当到漏斗的井底时,就产生一种负压,人会从底下弹上来。在被弹的时候,你必须在出水时换一口气,最后只有在另一个浪打来的时候,借助外力打出漩涡,才算得救。在漩涡里通过游泳根本没有办法自救,只能任凭它摆布。那时候于忠元就明白:人征服不了自然,只能适应自然,去改造自然,融入自然,让自然为我而用。

作为长江漂流和黄河漂流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漂流先驱者。于忠元分享道:“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漂流只是一种青年的热血,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因为没有科学的指导,所以才造成长江漂流牺牲13人,黄河漂流牺牲7人,为漂流事业付出生命的惨痛代价。到1998年开始出现珠江漂流、雅鲁藏布江漂流,这时的漂流就变成理性漂流。到了2001年、2002年,全国开始出现漂流,水深都在半米到一米之间,几条船、几公里、几个人,穿着救生衣,形成休闲娱乐式的漂流,慢慢发展成了一种探险产业。

在32年后的今天,对比来看现在的漂流运动,于忠元在采访中谈到:无论从运动装备,还是赛事条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现在看到年轻的漂流运动员,于忠元作为漂流老将感到十分欣慰,心里更是为之自豪。他相信:中国的漂流运动也会像女排一样走到世界前列,因为中国有很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怒江、大渡河等等,都需要年轻人去探险奋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牛人》于忠元|黄漂32 年,不灭的黄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