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08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白话诠释: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自己身体不舒服为理由拒绝见他。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拿来琴演奏,故意让孺悲听见。

在我问孔子说,“三年的服丧期,这个时间太长了!君子如果三年不讲礼数的话,礼仪必然会败坏。三年不弹奏音乐的话,乐教必然崩塌。陈旧的粮食已经没有了,新鲜的粮食也已经登场,钻木取火的工具换了一轮,这样的时间长度已经可以啦。”孔子说。父母还在丧期之内。就吃好的粮食。穿华丽漂亮的衣服,你内心安稳吗?”宰我说,“安稳的。”孔子说,“你如果安稳,那你就去做吧!一般人在服丧期间,吃到美味也不甘甜,听到音乐也不快乐,在家中居坐怎么样也不安稳,所以才不会去做那些事。”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不仁德啊!小孩出生三年之后才能从父母的怀抱中脱离,然而父母死后三年(作为子女)服丧三年就是天下共通的规律和道理,(想必)宰我应该也在父母的怀中被疼爱了三年吧。(他怎么会这么想呢?)”

切己体察:第1句话,我从参考书里看来,说的是孔子对孺悲个人实行的是不屑之教,也就是让他自我反省。现在员工会跟领导讲一些道理,说白了就是顶嘴,他们还振振有词,这个时候你很难用更高级的道理怼回去,就可以实行这种不屑之教。这种教育的方法在两个人情绪都比较激动的时候比较有用,也就是冷静一段时间,让大家都好好思考思考。领导思考是不是方法不对,下属思考是不是自己有态度和能力的问题。

第2句话是宰我和孔子在讨论到底该服丧多久?我们有一个经验,孩子从出生之后三年才可以蹦蹦跳跳会说话,这样子他才有在社会上独立行走的能力。父母照顾我们尚且如此,我们在父母过世后,为什么就不肯为他们守孝三年呢?只说白了是人的自私啊。我们怕因为守孝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怕因为服丧之后回去工作没了,团队没了,自己的薪资和岗位也没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而作出不服丧三年的决定,是因为我们骨子里的价值观认为,利益比情义更重要。我在这里赞成孔子,但宰我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的当时已经算比较超前了,放在现在可能更多的能为人们所接受吧。我们现在看到父母、老人过世后,家里过年时贴的门对是紫色的,这就代表服丧的表现。一般来说,家里有父母过世,有三年的过年都不接待别人的来访和拜年,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延传至今还是很让人欣慰的。

文言拾遗:食旨不甘--“旨”指的是滋味美:~酒。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阳货》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