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我们内在的"坏"小孩

    最近最热的剧应该是《隐秘的角落》,作者紫金陈,作品原名《坏小孩》。剧看完了,问题来了,谁是坏小孩?朝阳?严良?普普?或者成年的张东升?……


        你怎么认为?小编觉得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隐秘的角落,那些暗影里住着我们内在的小孩。那是一个坏小孩吗?

        ——荣格於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徵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铭印经验。

        除了强调其是活在内心的小孩(child within),荣格更以圣童(divine child)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Hull(1968)。对荣格而言,圣童象征着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生命的潜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时也很轻浮妄动,乐天顽皮,以及永远不以长大成熟为目标,换句话说,所谓回归内在的赤子之心,可以是变得更自由、开创、有活力,但也可能变得撒野、忽视他人与逃避责任,而让圣童往好或往坏的方向变化,其关键就在母亲原型,若能处理好圣童原型与母亲原型间的依赖与独立议题,才能发展圣童的正向灵性经验。如果过度认同圣童原型又忽略了与母亲原型的关系,可能导致个人拒绝长大,逃避成人世界的现实与责任,而落入所谓的小飞侠情结。

        总的来说内在小孩不谙世事,有时候会不尊重社会规则,冲动,忽视他人,而且不爱负责任,但同时也具有着天真、希望和不断向上的动力。内在小孩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儿童原型,同时结合个体儿时经验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个心理实体。虽然我们已经长大了,但是我们的经历,好的或不好的,包括我们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创伤等等都铭刻在内在小孩。


        “好”与“坏”是我们按着社会标准来进行的评价,而对于内在小孩来说那是需求与渴望。内心的小孩很顽皮,且不受控制,你想好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希望获得爱与尊重,而它总是出来捣乱。因为我们内在小孩有一些需要:需要被看见、需要被爱、需要被陪伴、需要被认可、需要被谅解、需要玩耍、需要公正。当这些需要被看到接纳和满足,他的恐惧、羞耻、悲伤、空虚和被抛弃的感觉才会慢慢的消失。做为成年人的我们才能智慧、心智化的看待我们的生活,发挥内在小孩的乐观、自由、开创、有活力的巨大潜能。

        内在小孩具有强大力量,当我们的外在力量不足够的时候,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内在小孩的力量有可能让我们做出一些出人意料事情。比如《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这个角色,虽然剧中没有介绍他的成长背景,但是能够感觉到他整合于内在小孩的自卑,而且对爱有强烈的需要,迫切需要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他的高智商(也许还有其它的素质)又让他内心成长了自负自信的一部分,而两部分没有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好的社会功能部分,彼此相互冲突,一边极度卑微一边极度自负,一边极度的渴求爱一边是破坏的欲望。而“自卑”与“自负”、“爱”与“破坏”之间来回激荡摇摆,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压抑着多么大的情绪张力,而当情绪张力破壳而出的时候就变成摧毁一切的狂怒。

        敏锐的网友们纷纷说“今天的朝阳会不会是未来的东升?“,因为他们同样的自卑、自负、渴求爱而不得,并且压抑,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彼此的影子。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朝阳的心理成长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个人,做为成年人,原生家庭也好,成长经历也罢,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些创伤和阴影,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是张东升,我们也不会做“一起去爬山”的事情,但是我们有的时候会有这些感觉:

        (1)没有具体的原因,却觉得生活无聊、不愉快、缺乏活力;

        (2)只是有一种模糊的难受的感觉,却找不到任何与此感受有关的记忆;

        (3)控制不住的发脾气或者感觉崩溃;

        (4)隐约觉得和人有距离,无法亲密,难以体会被爱或感动;

        (5)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经常用“作”、讨好来换取伴侣的关心;

        (6)人际交往中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争取应有的权益;

        (7)内心敏感脆弱,被评价性格孤僻,过于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评价;

        (8)觉得心理疲倦、对生活及未来感到缺乏意义。


        而我们可以通过不时的和我们的内在小孩沟通,作为成年的父母来养育内在的小孩。内在的小孩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内在小孩需要被我们看到,并且了解到他们的需求,给予他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不妨一起来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做一个链接:

        (请记住无论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都不必评价,也不必想着去改变,就让它按着它出现的样子就好。)

        1.找个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好,或者躺好,如果愿意给自己一点轻柔的音乐。

        2.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

        3.想象一扇门,尽力看清门的每一个细节,什么颜色?什么材质?把手什么样?上面有没有装饰?周围有没有装饰?

        4.尝试着推开这扇门,推开门你看到了什么?(按着你第一个感觉到的,屋子、山洞、花园、大海、森林……甚至一个鸟窝都是可以的)

        5.观察一下你周围有些什么,看着这些你有什么感觉?

        6.这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小孩,他也会看到你,走近他,你会发现这就是你。看看他的样子,感觉他的感受(平静、悲伤、孤独、快乐、喜悦、愤怒、恐惧……)。告诉他你的感受,然后告诉他,“我在这里,我会陪着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尝试拥抱他。和他一起待一会儿,一直到你觉得可以了。告诉他,你会再来看他。和他告别。

        7.离开这里。

        记得回去看自己的内在小孩,做自己内在的父母养育自己内在的小孩,每天花一点时间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待在一起,一起好起来。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文章原创,如转发可与我们联系。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讲座)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秘的角落》-我们内在的"坏"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