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星期六晴亲子日记2014级7班马驰翔爸爸652
毋庸置疑,家务活动可以让孩子的家务技能得到提升。但做家务的意义却并不在于劳动本身。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
用冰山比喻我们每个人的话,我们一部分是外显的、容易被他人观察到的“冰山上部”,一部分则是深藏于水下,不易被发现的“冰山底座”。
虽然冰山上部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被察觉到,但是它却受制于冰山底座的牢固程度。
如果一个孩子的社会角色意识、自我认知、个性特征和行为动机四个方面建构不良,那么知识和技能必将成为无本之木,难以真正持久地显现优势。
相反,那些依赖于学习和训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在孩子心智成熟后是十分容易学得的;
因此早期将四个方面的冰山底座打好会成为影响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形成积极自我意识:我很能干!
看似让孩子“受累”的劳动,孩子收获的可是满满的胜任感和幸福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俗话说就是建立“自信”。
在孩子眼中“长大”意味着像爸爸、妈妈一样,而爸爸、妈妈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是什么?
可以做饭、洗碗、洗衣服,自如地支配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做家务”是其中重要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别以为孩子会感觉很累,相反他很享受!
当他成功地把地清扫“干净”后,孩子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我很能干!”,这就是孩子积极自我意识的源泉。
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我是谁,可以做什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生活场所,参与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意识到我是家庭一份子,我可以帮助家人做些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项他感兴趣的家务活动,并将之委托予孩子。
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醒他坚持,逐渐形成孩子的责任意识,这件事就是我的责任。
比如可以让孩子每天负责喂鱼,或者吃饭后将桌椅整理好。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再逐渐扩大到其他家务。
其实是幼儿园、小学里的值日生都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感受社会角色。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责任感。
做家务形成的能力:培养乐观、助人的个性品质
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能够做家务的孩子,也 会更为乐观。
比如,幼儿园小班分离焦虑较强的幼儿,往往自理能力也比较弱;
比如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衣服、上厕所,因此面对陌生环境会更为无助。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这些都已经会了,自然当面对一个老师照料几十名幼儿的时候,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对环境就会有较好的控制感,不会感觉到很多恐惧,更能融入集体,个性也自然会更为开朗、乐观。
当然,如果孩子这些能力强,无论是自己还是老师都会让他帮助其他人,孩子更容易建立“我可以帮助其他人”的意识与习惯。
所以说,孩子做家务貌似不重要,但却与其积极和乐观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从“我能干”到“我想干”,助力内部动机的形成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做事积极主动,特别有“眼力见儿”,很多事情不用吩咐,就已经主动做了。
但也有一些人,做事被动,工作中总是“等”“靠”“要”,说一下动一下,甚至说几下才动一下。
其实这并非全然EQ的问题,更代表着一种行为习惯,表现为行为的特定动机。
“等”“靠”“要”的人缺乏行为的内在动力,做事全靠别人要求;
积极主动人则“眼力有活儿”,愿意主动去做,恰恰是这个“愿意”才让他眼里有活;
这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做事积极主动风格,令其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受周遭人的喜爱和欢迎。
孩子可做的事很多,比如在餐前、餐后摆放碗、分调羹、收拾桌面,当家里的小值日生来打扫、铺床、喂养宠物。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逐渐从自我服务过渡到为家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成长为一个开朗、积极、有自信、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