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1-2小节梳理

前一章帕尔默给我们介绍了以“引人入胜的伟大事物”为主体的求真共同体的求知方式,它是循环的、互动的、动态的。它不断呼唤我们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解释,新的阐述,它可以循环促进我们的教与学,让成员不断接近、无限靠拢真理。

这一章帕尔默则具体谈到求真共同体的教学方式


第三方

何为第三方?要了解第三方,必须先了解另外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不是共建共享,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结论传递给学生,它的立论基础是教师无所不知,而学生所知甚少或一无所之,因此教师必须传授,而学生必须接受,教师必须规定所有的学习标准,而学生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教师和学生同时同处一室,但并不需要体验群策群力的共同体,而是让教师对同样的学生不必重复宣讲那些必须传授的东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即学生及其学习比教师及其教授更为重要。学生被认为是有待开发利用的知识宝库,因此,鼓励学生互教互学,教学问责制的标准形成与学生团体本身。

这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一个关注缜密严谨,另一个关注主动学习,但是无论倚重哪一个,都不足以胜任教学任务,甚至造成滥用。这两种模式截然相反,为了实现我们理想中的优质教学,我们需要探索教师与学生之外的第三方主体。一旦第三方主体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那我们就能做到将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发扬光大,从而构建优质课堂。

第三方即某件伟大事物,它置于教学的圆心,洞若观火,它可以作为衡量师生作为的共同标尺,既不会让教师独断专行,也不会让学生永远正确。

以第三方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这样的特点:在场的第三方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促使师生对其言行负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伟大事物流动不息,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可以当教师,师生身份的转换全看对伟大事物的认识水平。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中心任务是促使伟大事物发出独立的声音——能够不借助教师的口舌并用学生可以听到听懂的“术语”说出自己的真理。这样的课堂可以尽力满足教师最重要的一种需求,激活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心灵之间的联系,令我们一次比一次趋向完美。


从缩影出发的教学

帕尔默再三强调,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总要引导教师用所谓的实用知识去填满教学空间,教师上课时要“覆盖整个领域”,这样才能符合教师的职业操守。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教师就必须满堂灌,学生学习思考所需的空间被挤压殆尽。这样的教学还不如用印刷文体或电子文本传递信息,至少这样学生还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反复琢磨,掌握并牢记更多的知识。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某些教师上国考课的作派,上课只需跟学生画重点,然后每节课抽背学生,这种机械式记忆,只能暂时应付考试,考完即忘。显然,这种教学是无实际意义的教学,这种教师也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优质教学则不同,它致力于创造空间,既尊重必学的内容,也尊重学习必须的空间。可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用我的知识填满空间,我们如何才能对空间与内容这两方面的需求统筹兼顾呢?帕尔默就这个问题大胆的提出了缩影式教学方法。

缩影式教学认为每门学科都有一个格式塔,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都有一个连接伟大事物之本质的模式。
每门学科就像一张全息照片……凭借全息照片的任何一部分,你都可以重构反映整体的全部信息
每门学科都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即其任一关键部分都包含着足以重构反映整体的必要信息
采用从缩影出发的教学,我们不是在各门知识的连锁店中零敲碎打的出售有关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际意义,从而既对学科,也对学生负责。

根据缩影式教学方法的观点,教师不用在这个空间告诉学生某领域的从业者就有关主体所应知晓的一切知识,我们只需在课堂上提供该领域的少而精的求知范例,引导学生进入该领域的实践圆圈,进入属于该领域的求真共同体。这样教师就从满堂灌里开辟了更多的学生与主体彼此对话的空间,既完成了必学知识教学,又满足了学生应有的学习思考空间,优质教学也就开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1-2小节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