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諵譁-齐物论(3)



言语是什么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各家的学说,百家争鸣,都是只懂了一点道理;懂大一点的吹大一点,懂小一点的吹小一点,都在吹,都是吹万不同。言语的本身,每一个音声,都有它包含的内意。因此说言者有言,非吹也,不是那个大风吹声音,乱叫的。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每个人所发出来的言语,绝对有一个确定性;但是,每一句话说出来,真有一个逻辑不能变的真理吗?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有它的语意的真实性存在,果有言邪?”真的吗?

“其以为异于音”,我自己认为讲出来的这个理论是绝对的真理。听起来像真理,但与蛋壳里鸟叫的声音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来辩论一下,用逻辑来推理一下,还能够再产生一个逻辑吗?

文字言语,只是指导你了解形而上道的,你不可以执著文字言语;

道与言语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是普遍存在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道恶乎隐”,因为它是天下之公道,没有秘密。“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哪一种文字语言,都没有办法表达人类的思想,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有误会。

“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恶乎”,就是“哪里”,“恶乎往”道到哪里?向哪里去找一个道,道也没有向别的地方去啊!它本来就在这里啊!“言恶乎存而不可”,这个言语在哪里存在呢?

道被遮住了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一般人智慧小,度量又小,小玩意来了,大道反而隐了。道隐于小成,所以你永远不能了解大道。“言隐于荣华”,被言语文字的美遮住,言语文字背后的真理反而找不到了。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因此啊,儒家有孔子的道,墨家有墨子的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争来争去。“以是其所非”,以我主观的是,看你一切都是非。“而非其所是”,推翻了你一切的不是,成立我主观的对。“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究竟哪个对,哪个不对,哪个真正是道,哪个不是道,最好你先把道弄明白,明心见性,开悟了,那时你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道了。

是非对错

“物无非彼”,每一个东西,都有它单独各自存在的一个现象,不是它自己的自性。“物无非是”,一切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是唯心所生,不是唯物。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人受到外物的影响,跟着外物的环境转,只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这个道体,那是永远找不到的。想要知道的这个道是个什么,必须要回转来自知,才能找到这个东西。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它,因为我自己主观观念认定了,这个事就定出来了。

生死 死生

彼是方生之说也”。“彼”就是代表一切外面境界的万物,“是”就是我认定的,主观的。“虽然”如此,但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一个东西刚刚生下来,就是死亡的开始,我们认为它是死亡的时候,却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方可方不可”。当我们讲了“可以”,这一句话已经没有了,过去了。“方不可方可”,你认为否定了,你只是产生了另一个新的观念,另一个肯定而已。所以,没有真的所谓主观、客观。所有天下的是非,因为我主观认定“是”,所以产生不同于我的看法的,叫做“非”, “因是因非”。那么,我们的对是哪里来的呢?相对的,因为觉得别人不对,所以认为我的对,这还是自我的一念主观来的。所以是非、善恶、因缘,都互为因果,都靠不住。


圣人如何 如何得道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所以说圣人,得道的人,不由自主地不作后天的主张;而是很自然地照之于天。但是,虽然认为自己现在是非都不动,也不管对,也不管不对,也不落空,也不落有,已经得道了;你当心!庄子说“亦因是也”,如果认为你这个就是道,仍然是一个主观,仍然是你自己认定的。“是亦彼也”,你这个主观的认定,还是属于依他而起。这个彼是外界,因为外界认为你的不对,我才对。“彼亦是也”,他的对,也是因为你的不对他才对。所以,客观主观是相对的。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以世界上的思想、观念,各人有各人一套对错。“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对呢?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不对呢?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偶就是相对。他说真正的道,不是相对而是绝对。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离开了一切的相对以后,可以说得到了“道枢”,就是把握了道的那个中心枢纽了;“枢始得其环中”。环就是一个圆圈,圆的中心点,环中就是枢。这个宇宙也就是这样,生命、万物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不过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把握。把握到这个中心点时,出世入世可以“以应无穷”,因为无始无终。

人能够真正修养到心物相忘,外境与自我都相忘,才可以归到那个环中的境界。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一切的观念理论,就是我们中国最高哲学的两句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到底。”“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最好是明道,明道了以后,是非皆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諵譁-齐物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