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我画第二季就要结束了,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活动。虽是比赛,但我觉得参加进来,尽己所能地画画,已经领到了最好的礼物。
十分感谢手绘摄影群的编辑小可爱们,如果没有他们的策划组织,就不会有你拍我画。
记得第一季,我刚刚自学了德国一位设计师的一支笔徒手绘,我就想运用来画身边的,加上彩铅。
看到那么多画友共同画一幅画,每个人都不一样,令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第二季,时隔半年,我又来了。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进步,有多少进步。我所知道的,是自己在进步。
第一季,简单的画线,直线切画轮廓,我从无所适从到应对自如,从简单的照片到复杂的,逐步稳定下来。
第二季 ,同样是简单画线,已经敢飞檐走壁式走线,打型已经渐渐不用细致完整的具体到画稿上,看一眼照片,就能够有十足的把握,直接绘制。
同样是复杂难画的照片,剖析的速度也快了许多,有许多时候,随意的扫一眼,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够下笔如有神。
我所喜欢的最佳理想画画状态,就是不假思索,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呢!
偶尔有这种神奇感觉,惊喜又幸福。
不仅如此,第二季,更放开自我。把不同照片的素材整合到一幅画 ,创作了花儿与萌宠的系列画作,根据照片人物素材剖析个性创作人物画系列,还神奇的时不时从画友那里获取创意灵感,之后为了提速,走上了人物速写的高速路……
这些,以前想都想不到,没想到自己也会。
许多人都有画画梦想,羡慕那些会画画的人。
有的人和我一样,已经行动,为了成为那个会画画的人而默默地付出。
有的人还没有行动,仍然过着羡慕别人的生活。
除了生老病死别无选择, 人生有太多的选择。因此,互相尊重、各自安好就可以了。
现在的我已经不像几个月前的我,不再费心去鼓励羡慕者们加入我们的行列。
现在的我,认为画画首先是个非常私人非常个性的行为,用不着做无谓的鼓动。
有天看到夏天在为画痴狂2群里教芦笙画石膏,那时候我已经用自己的方法练了几个月人物。我也顺便看了看,芦笙正在苦练打型,被指了好些地方的透视不对,不是这边低了就是那边高了,我忽然之间有所启发。
夏天用点标记出来的地方,多像我平时练习画人的观察方法!一个凹凸不平起起伏伏的轮廓,我正是选择了突出的这边一个点,那边一个点,一组组的有规律的用眼力连接起来。
看到别人说打型先从整体入手,我也尝试,后来画着画着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别人是直线各种切,
我是模仿了地上的黑影,先框出黑影的边框,选择了弯曲起伏的线。
别人说的从整体到局部,我转换成了用眼力按照一定的方位步骤划分区域,缩小包围圈。
为了让自己什么都能画,自由自在没有限制,我允许自己随时画崩。我画的画,不是走在画崩的路上就是在去画崩的路上。以前还会有意无意说出哪里画崩,现在,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何必非说不可?
别人画了画,会珍惜的收藏保管好,过个塑什么的。
而我,已经过了热爱保存自己画作的时期。我希望自己画的画,被别人领走,让有缘人珍藏。
我更愿意做的,是每完成一张就反面扣住,忘记当时是怎么画出来的,忘记自己把它画成了什么样子。
我所有画画的记忆,都顺其自然的被画画时候用的手默默地记着。就如同我身上的伤疤,虽然好了好多好多年,但一旦遇到天气不好,就会隐隐作痛或者发痒。我忘记了伤疤,伤疤却永远不会忘记它是怎么来的。画画,也是这么一回事。
画画,从小就玩 。小到沙石火炭,大到水彩毛笔。富裕的时候,尽情的在挂历纸的背面刷刷刷。最大的那幅画,记得是送给救命恩人的画,那时候初二,足足画了一个星期,画幅一米多长宽的样子。
也有承包黑板报三年的经历,但觉得回顾时自己太用力了,常常想到那时候孤独的自己,特立独行的自己,被封为风头人物的自己。
那个时候,所谓的风头人物,并不是个好词,是鄙视唾弃。
偏偏那时候又遇到家庭变故。
一个男生莫名其妙仇视自己,还发动了其他所有人来孤立我,恶劣行径种种,我懒得旧事重提,总之,对方就是想让我待不下去把我搞臭。
我偏偏就挺了过去,在他们的威胁之下。
对,你们猜对了,
就是靠的画画。
所以,当小青问我,画画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说,活着。
我不在乎自己到底画的什么样,我更在乎画的时候我的感觉好不好,是不是感觉从不好到好,越画越好?
所以,为什么我要说,画画其实是个非常私人的行为。
你拍我画活动互动性很强 ,会遇到好多同行者,也会遇到迷茫迷惑的朋友。
会有人在看到我画的“又快又好”(我从不这么认为)的时候,给我评论,抱怨我给他们压力太大。当我企图告诉他们没有必要和我比和大家比的时候,也许,他们会觉得我有所骄傲有所敷衍。
我已经不太在乎。
但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微博那么多大神精湛的画技,吓得好几天不敢画画。
不久,我想明白了。
羡慕嫉妒恨,没起任何积极作用,倒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何况,有句俗话说得好:只看到小偷吃香喝辣,没看见小偷被揍得皮开肉绽。
在眼红别人有什么的时候,不如想想自己有什么是别人没有的。与其拿别人拥有的东西来和自己没有的缺失的东西频频比较,不如低头看看自己正在拥有的东西。
后来,我不再有这种不好的感觉。画自己的,盛放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不再为自己的果实没有苹果大没有苹果红而苦恼,因为自己又不是苹果树。
画画另一件开心幸福的事,莫过于发自内心的欣赏别人的作品。
在广州市艺术博物院陈列着好多岭南画派的画,赵少昂、杨之光、关山月等等。每次去观画,常常在一幅画面前站好久,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忘了自己。记得有一次看赵少昂的花鸟画,闭馆了工作人员来提醒才回过神来。
观察孩子,会发现自己不如孩子。孩子会直白的说你的画不好,Ta自己的画最好了。每每这种时候,许多人会觉得啼笑皆非,孩子可爱。家长碍于情面当面呵斥自己的孩子,却忘了或者根本就不懂得真正爱孩子就不该用这种方式。时日一长,孩子内心深处的伤害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有人长大以后可以慢慢治愈,有人则一辈子无法治愈,还会投射到下一代或者另一半的身上。
孩子喜欢黏我,不像大人觉得我冷漠清高难以靠近缺乏亲和力,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明白这些东西,也不会心里介意。他们喜欢的是我给他们的发自内心的夸奖、认可、肯定。还有我这个大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在一起,没大没小没有所谓难以逾越的代沟。
大人眼中的那些冷漠清高等标签,是他们贴的,人的生命时间那么有限,何必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而刻意逢迎改变自己?
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必要什么,就足够了。不必都与外人道。
最后引用几段赵国经、王美芳的《谈谈我们的工笔仕女》,这是我参加你拍我画第二季才终于有所顿悟的一篇文章,我看了许多年:
风格是个性与追求的体现。个性的差异决定偏爱,对不同对象的偏爱又决定了追求目标的不同,最终形成因人而异的风格。
艺术是美的体现。画家用自己的眼睛在生活中发现美,以自己喜爱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使观者产生共鸣,此时,风格成为实现美的手段。
艺术是真诚的体现。画家应真诚地观察生活,真诚地表现生活,加之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作品必能打动读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最终将形成独特风格的画家来说,人品应该是厚道的。观李可染、潘天寿等大师的眼睛,无不透着和善。画随其人,他们的作品在洋溢着才华的深处,无不浸透着善良的亲和力;同样,心胸应是博大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人相轻”的说法是不对的,真正好的画家一定是“惺惺相惜”。当他看到另一种美好的时候,一定有一种叹服之情。好的画家不会拒绝别人提供的营养 而是去积极地吸吮这些营养来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好的画家。
画家要有探索的勇气,更要有“群众观点”。探索是艰苦的、寂寞的。没有探索便没有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建立在时代、生活、修养、真诚和超前的基础之上的,并引领人们逐步走向高层次。成功者便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画家更要有“群众观点”,没有一个画家不愿意别人喜欢自己的作品,总是喜欢的人越多越好。但是一味的曲意逢迎是相当不好的,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画家的作品应该是“不老实”的,可以像烈日,可以像寒风,也可以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冲破框框,调动所有手段完善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发展、提高。记得有句话说得好:艺术作品应领先群众三步,既要群众喜欢,又要群众跟着跑。
话不多说,上画。
那些承载了我童年少年时光的画
因为纸的来源非常金贵,所以画幅通常很小,只要能作画的,我都会拿来尝试,然后小心裁剪,用浆糊粘到获奖的笔记本上。
每一个人物,几乎都是幻想出来的人物
工藤静香是对着报纸画的
玉罗刹是看电视剧后通过回想画的,剧名已经忘了
第一张自画像,照镜子画的
偶尔遇到机缘巧合,也临摹几个,能看出哪些是临摹的吗?
有些人物会有故事,有情绪,有角色
鼻子嘴巴都画崩了,会加上面纱
也通过薄纸画想象中的自己
会去临摹同学看的言情小说封面
也会用毛笔刷个人出来
或许看《还珠格格》多了,随便乱画的人感觉像范冰冰了
不会画脖子以下,就拿连环画来临摹
也写小说,自己配图,有名字
画广告里的林心如
圆珠笔油出来多,随意涂抹了一个
也有大幅的画
茉莉花自己种,很喜欢,写生了一个
别人的国画,也临摹了线稿
自己种的太阳花,也写生
还有更多临摹国画,却只能用水彩颜料,毛笔,厚一点的画纸
《还珠格格》最火的年代,回忆画了一个小燕子
早期临摹的连环画《七剑下天山》,易兰珠戴手铐脚镣,我画了别的
很小就开始画画,画了很多,送了不少出去,参加比赛的要不回来。
凡是比赛,基本上都拿不到奖,只有跟着展出的机会,但并没有打击我画画的热情。我想,这就是真爱,不需要不忘初心,也从来不会忘记。
近期画的,懒得再发,喜欢的感兴趣的翻翻我在发布过的文章。
关于画画心得体会,比较集中说明的还有以下两篇文章。
彩铅人物画:生活中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