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2月29日出生的孩子!请告诉那个“不一样”的小孩子,他真的太幸运!

最近,一则新闻引爆了大家的注意力。

小女孩胡诗琪上的是寄宿学校,这个学校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登记,在孩子们生日那天给孩子送上小蛋糕。而胡诗琪的生日是2月29号,所以她只能4年吃一次蛋糕。今年,她给校长写了一封信,问校长可不可以在后天,也就是2月28日吃一次蛋糕。

校长的回复超级暖心。他不仅答应了诗琪的请求,还说“你是全校唯一一个2月29生日的孩子,看来你真是太幸运了!”他还俏皮的把孩子的请求称之为“可爱的小请求”。

我想,在小女孩胡诗琪的心目中,原本可能多多少少会觉得不开心。为什么自己的生日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如果自己不是2月29号出生,会不会就不用纠结要不要给校长写信了?

读了校长的回信,我这个做娘的被“暖”到了。相信,诗琪不会再为自己四年一次生日而郁闷,因为校长的回复传达了肯定——她很特别,因此真的“太幸运”!

蛋糕虽甜,不及这个特别的回复甜!

01 孩子“不一样”是好还是坏?

最近,我的同学梅子不太开心。

梅子的儿子乔理在读小学三年级。她的孩子很有些不一样。别的孩子都希望成为班干部,可乔理却完全没有兴趣。他对妈妈说:“他们天天吵着要干这干那真的好烦。”

“这孩子好像有点不合群呢。”梅子说,“真不知道这孩子像谁,我和乔理爸爸都不是这个性子呢。”

梅子和我一样都是80生人。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年纪社会刚刚开始变化,父母却大多是中规中距的性子,我们似乎一直都在遵从自我意愿与迎合父母期望中犹疑。读书的时候,似乎只有考第一才是“好孩子”。工作的时候,父母也总是希望我们有着铁饭碗。虽然现在大多数80后的我们最终都学会了做自己,但做个符合社会主流的人仍然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

而我们的孩子,一旦他们“不一样”,他们也会犹疑、彷徨和挣扎。

幼年到青春期都是建立“自我概念”的过程。孩子们不断模仿成年人的做法,逐渐完成“社会化”,又希望找寻真正的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往往会遭到同伴的白眼,找不到“群体认同”,内心容易产生自我否定。

比如,在《少年说》里,一个小女孩和男生交朋友,却遭到了男生的疏远,男生疏远的理由是同班同学的“起哄”。

青春期的孩子们,对男女关系非常好奇,他们认为“不存在纯洁的友谊”,男孩女孩在一起无话不谈就是“早恋”,这就使得这两个孩子的关系“不一样”。男孩感受到压力而选择疏远。还好,女孩大声说出了心愿,主持人和众人干预,给了这一对同桌的友谊一个肯定,“不一样”也很美好。

而胡诗琪,那个“特别的”四年一次的生日,让她成为所有学生中“唯一一个”,导致她无法在生日当天吃到“小蛋糕”。如果她因此束缚了自己没有提出请求,可能内心深处永远会藏着这个结。

“我不一样,我很另类。”

02 为什么我希望孩子“不一样”?

听了梅子的焦虑,我对梅子说:“如果仅仅是个性原因,不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反倒觉得不一样很好。”

“不一样”的孩子更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执念,“不走寻常路”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人生可能。

比如,那个“七门红灯照亮我前行的路”的作家韩寒。他在80后中一直以“特立独行”而著称,可却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出书、玩赛车、做电影……他把自己的人生“玩”的风生水起。虽然我并不赞成他对于“学业”的态度,但不得不承认他选择的路可能最适合他。不是所有人都要中规中矩的走同一条道路,他的特立独行为他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更何况,就算是那个看起来似乎不好的“不一样”,换上一个角度也未必一定不好。

比如,在《从0到1》一书中,作者就特别提到美国的硅谷现在特别青睐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社交障碍)”的人。因为这类人对流行趋势不敏感,反而能专注于一个角落开发出有创见的特别东西。

如果比尔·盖茨和人一样读完大学,也许就不会有微软的诞生;如果伽利略没有“不一样”的挑战神学,我们的科学可能就不会急速向前发展;如果舞者金星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也许我们就不能在舞台上看到那个有些“毒舌”但活得洒脱恣意的优秀舞者……

正是那些“不一样”的性格和“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才铸就了如今不一样的世界。

所以,梅子其实真的不用担心。且不说乔理并没有过分“不合群”。就算是“不一样”,很多问题也不过出现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退一万步说,如果乔理真是“另类”,那可能是上天赐予孩子的特质,给你和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能够“不走寻常路”。

也许,正是因为你认可了孩子的“不一样”,对他说“你太幸运”,他才真的“不一样”,他才成了真正幸运的那个人。

03 遇见“不一样”的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真的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前段时间,台大教授周志文的一篇《守候我的“笨”女儿,直到她“山花烂漫”》刷了屏。

周教授的女儿球球“不聪明”,甚至一度文化课出现“红色”不及格,也因此在同龄人中成绩受到排挤,但却在音乐上很有天赋。他和妻子在女儿身上花了不少心血。最终,峰回路转,机缘巧合这个“有些慢”的孩子却获得了很好的未来。

如果说那本风靡一时的《窗前的小豆豆》让我们对故事中的校长赞誉有加,那么台大教授周志文的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给予“不一样”孩子的力量。具体说来,我觉得我们应当把握三点:

第一,介意孩子品行的“不一样”,而不是性格的“不一样”。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个世界上有外向的孩子,也有内向的孩子。虽然社会公众认为孩子更外向,意味着更高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但尊重孩子的天性越来越得到重视。相比较而言,品行的“不一样”则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的孩子可以“不一样”,但一定要有健全的人格。

第二,鼓励孩子的“不一样”,让孩子自信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周志文文章中提到,球球虽然不聪明,但有音乐天赋。在女儿因为“慢”被排挤时,他和妻子仍然强颜欢笑。当球球参加毕业演奏会紧张时,妻子看到女儿紧张也只是一言不发的帮她擦去脖子上的汗水。周志文接纳了孩子学业的“慢”的不一样,肯定了她音乐天赋的“不一样”,慢慢帮球球找回了失落的自信。而父母的坚持和爱也给了球球力量。

第三,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给孩子的人生“设限”。

周志文和妻子明知道学习音乐需要付出文化课的代价,但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最终“静待花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和选择。比如,80后的父母对孩子迷恋电子游戏深恶痛绝,现如今“IG封神”从一个侧面刷新了人们的认识。我们的“不设限”,给予孩子的也许是海阔天空。


看到校长给胡诗琪的那句“太幸运”,我真的觉得诗琪“太幸运”。

希望所有“不一样”的孩子,都能听到父母的那句“你太幸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日快乐,2月29日出生的孩子!请告诉那个“不一样”的小孩子,他真的太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