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历史写作,尽善尽美不太可能,还是关注引导方向

清史项目未过审核,原因是“受国外新清史影响过大”。

张泰苏,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先后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历史和数学学士学位、法律博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杜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并有执教布朗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和香港大学的经历。曾任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协会会长。代表作品有《儒家法律和经济学:前工业革命时期中英的亲属与财产关系》。

据了解,修纂清史团队的负责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所长戴逸教授,去年6月,该团队透露清史花了两年时间已经完成初步的审读工作,该著作现在一共耗时21年,106册共3200万字,可以说是中国史书之最。

网友评论

捷泽而愉:新清史史观发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不是从汉人王朝的角度,

而是从一个满人融合多民族性的政治复合体的角度研究清朝,不被国内学界欢迎也很好理解。(学术之争还是人事之争)

豆包布朗熊:官修清史编纂基本完稿,但一直处于出版审查阶段。人大清史所就是主要承担这个项目的学术机构。

满清灭亡后,遗老遗少们编辑了清史稿。这部书歪曲事实,美化满清统治,所以被宣布为非法。(作为资料,尽信书不如无数)

现在的清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编辑的。和24史不同,没有使用文言文,而使用了现代汉语。

没过审的原因是受国外影响太大。(外国的观点和结论也是良莠不齐,也有存在一些包藏祸心的意图)

书我没有看过,没法评价。但是在网络上,有关满清的文章下面的留言,大家分歧都非常大。

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该如何描述,如何评价,立场不同,文章会非常不同。

举个例子,有关曾国藩,

湖南博主写的文章能吹捧到天上去,

而江浙博主写的文章则对曾剃头恨之入骨。

我觉得首先还是应该尽量客观(谁是客观?),让历史事实自己来说话(历史这个小姑娘,也是人云亦云),

评价就留给读者吧(读者的水平更是趋炎附势),其次,不能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去有选择的描述和评判历史事件(先可这现实来进行,解决现实问题为先导)。而应该尽量全面。

新清史是一种起源于北美的清史研究学派,它试图区分清朝与历代汉族王朝的不同,并反对“汉族中心论”。(存在分离主义的引导作用)

然而,该学派在国内学术界遭遇批判,被认为包含严重的错误学术命题。

钟焓在《历史评论》上总结了“新清史”学者的七个错误观点,(有争议、很大的误区)

包括“东北亚本位主义”、“清朝君主同时具备多重身份”、“清朝与中国只具备有限的同一论”等等。

这些错误观点被认为是反动的,如果《清史》确实受到了“新清史”的影响,则审读环节的不过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历史认知中的不同立场观点,我们需要保持批判的态度,才能是更好地认识历史的过程。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历史认知是否受到了更多现实偏差观点的影响?(历史书写不能只看研究过程,也要看研究目的和研究结论)

如何更好地提高历史认知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偏听偏信、兼听则糊涂都是现在的状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评判历史写作,尽善尽美不太可能,还是关注引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