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很多父母反映,对孩子来说最难理解的就是关于时间的概念,而且父母不容易向孩子解释清楚,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有段时间,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小松说话是这样子的。
“妈妈,我昨天在爷爷奶奶家吃的那个菜,我还想吃。”我和他妈妈听了,面面相觑:“昨天?昨天不是没有去爷爷奶奶家吗!”
我给他网购了一双旱冰鞋,晚上才到货,他很兴奋,说:“爸爸,你就带我出去玩好吗?”我说:“今天不行,我答应你,明天带你玩。”
孩子还是挺高兴地,就睡觉去了。一早起来,找着说:“睡一觉就是明天了,现在已经是明天了,爸爸带我出去滑冰!”听得我一脸茫然。
小松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哥哥,他特别羡慕哥哥已经上中班。因为在小一点的孩子看来,他们总能羡慕比他们年龄大的孩子,觉得他们拥有更多的“特权”和“力量”。
哥哥来家里玩,吃饭的时候,小松会乖乖吃饭,还多扒两口,说:“明年我就五岁了,明年我就是和哥哥一样大了,可以和哥哥一起上中班。”
……
01
我开始意识到,由于时间的抽象性、不可塑性、相对性等特点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给孩子的认知带来了大的困难。
很多孩子仅仅依靠具体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时间,对时间顺序和时间的持续性、相对性等都很难准确的把握。
小松说:“我昨天在爷爷奶奶家吃的那个菜……”,他知道“天”这个概念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顺序和正确用法。
小松说:“现在就是明天了”,他不知道考虑时间的延续性,仅仅凭孩子仅有的生活经验“睡一觉就是明天了”,来判定睡起来以后,就到了“明天”。
小松说:“明年我就五岁了,明年我就是和哥哥一样大了,可以和哥哥一起上中班。”他所表现出的是对时序的相对固定性和时距差异的具体表现——年龄大小的错误认知。
也就是说,小松还不知道自己和哥哥的年龄差距是不会改变的,自己长大一岁,哥哥也长大一岁,哥哥永远比自己大一岁。
02
这些嘀笑皆非的问题,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分不清时间,常常让爸爸妈妈觉得好笑却又不知道怎么回答。
很多父母反映,对孩子来说最难理解的就是关于时间的概念,而且父母不容易向孩子解释清楚,那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对时间有概念呢?
其实,孩子对时间是具备推断的能力的。
心理学家威尔肯宁根据信息整合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综合考虑时距、速度和距离三者的关系,以作比较。
而孩子,也有根据时间、速度、距离三种变量中的任意两种推断出第三种变量的能力
例如,一个小女孩在横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的时候,就要根据来车的速度和马路的距离来估计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越过马路;一个小男孩要赶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开始之前去洗手间小便一下,他就要根据离动画片开始的时距和去洗手间小便需要花费的时间来决定自己动作的速度。
由于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发展了根据时间、速度、距离三种变量中的任意两种推断出第三种变量的能力。
03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具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 培养时间概念
例如,爸爸妈妈在忙碌时,让孩子“等一会儿”,可以变成“你从1数到100我就来了”;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跟他讲“教室里钟表上最短的针指到‘5’时,爸爸就来接你回家”;1分钟就是“从1数到60”……
2. 一起制定时间表,使日常有规律
参考家庭成员的共同意见,一起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包含起床、吃早饭、上幼儿园、放学、吃晚饭、阅读、洗澡、睡觉等具体事项,并严格执行,以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3. 用具体事件代替时间
比如“9点钟去超市”,告诉孩子“吃完早饭我们就去超市”,“昨天”就是“去奶奶家的那天”;“明年”就是“要上大班的那年”……用具体的、孩子可以看到或经历的事件来代替时间,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4. 有意识地对完成任务提出时间要求
早上穿衣服的时候,拿出手表,对孩子说:“看看谁可以在3分钟内穿好衣服”;吃饭前提醒孩子收拾玩具,告诉他:“我们还有5分钟就要吃饭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孩子认识时间长短,又可以培养孩子守时、惜时的观念。
5.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时间,渗透时间观念
早上入园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看一周的膳食表,说说周一到周五分别吃什么;大型节日之前,和孩子一起倒计时,“还有8天就到春节了”……
这样教孩子认识时间,是不是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呢?希望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点赞鼓励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