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和追寻
在所有的追求中都埋藏着一种假设:你是有缺憾的。借由追求,你强化了自己的匮乏感……
今天要很实际地探索一个跟基督的教诲有关的议题。基督教导过爱、仁慈及平安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要探讨的部分是:在创造平安的心境时,什么是最仁慈、最有爱心的方式(包括个人和宇宙性的面向在内)?我们可以说最仁慈以及最有爱心的方式,就是完全没有造作。我所谓的完全不造作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我们等一下会解释完全不造作是什么意思,也会解释为什么这就是一种爱与仁慈的展现,而且能带来平安。
平安意味着完全没有痛苦,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他们并不渴求平安,他们渴求的是快乐。平安并非大部分人的首要选择,快乐通常才是最重要的事。但渴求快乐并没有什么错,快乐本身也没什么错,问题出在追求快乐会导致平安的消失,理由是追求快乐就是把快乐放在有别于当下的未来或不同的情境里。不只是快乐,连追求平安本身,都可能蕴含着这种假设。当我们在追求时,我们就脱离了快乐与平安的源头。因此当我说不再有任何造作时,我指的是心中没有任何追求——内心不追求快乐、平安、爱、安全感或任何一样东西,因为追求意味着有某个东西是可以被达到、被发现的,就好像有个目标可以达成似的。
追求快乐会使平安远离
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某样东西,然而只要他们停止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出现。人总是认为必须先得到自己想追求的东西,然后才能停止追寻,但真相是追寻的活动必须停止,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大部分的活动和最关切的事物里面,都有这种荒谬性——追求的活动本身往往会让我们脱离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这份观察反映出大部分人无法洞悉的一个真相。即使有人从自身的经验认清了这件事,仍然不足以说服自己真的去改变追求的行为模式——他们仍然不相信快乐、平安、爱以及安全都在当下这一刻。
这所有的品质都埋藏于存在本身,它们不是在遥远的他方,你真正的本质就是快乐、平安与爱。不论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生的每一刻都只能靠着自己去圆满。如果你追求快乐,迟早会制造出痛苦。
这意味着我们生命里的其它事物——事业、成就、财富、名望——从我们真正的本质来看,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一切也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人必须工作、赚钱等,不过这些事情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且它们并不能带来圆满感或内心的平安,甚至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有趣的是,只要观察一下眼前的世界,我们就能洞察个中的真相。许多人都拥有足够的钱财、食物和工作,同时也拥有别人的肯定和赞赏等,但99%的人仍然不快乐。纵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我就是那1%的人。如果我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快乐了。
事实上,那1%发现圆满境界的人,都是不太在乎世俗成就的——这就是他们会感觉圆满的理由。他们的快乐并不是源自于财富、地位、伴侣等。不要相信电视上那些描述自己如何成功的人,他们所说的并非真相。他们只是在头脑里设想出快乐的概念:“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必定是快乐的,因为我一向深信快乐就是这样获得的。”某些人可能会被这类说辞欺骗,但任何一个体认到圆满本质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真相。每当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或许会感到兴奋,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同时又会期望别的好事能接踵而至。我不是在说成就、财富、地位是坏事,我说的是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真实性。其实人生所有的活动——成就、情境和关系——全都是空洞的,如果你不存在于其中,它们都是空洞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基本法则。
由于我们不相信这个法则,所以才会一直追寻。即使你们都体认到全然安住于当下所带来的和平与圆满,仍然会认为追寻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够带来快乐。当你在痛苦时如果能观察自己的假设,就会发现一旦认同了追寻的活动,便误以为平安是无法在当下出现的。几乎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绝对相信这个观点。
人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下许多的苦工,不断地感到失望,才会开始考虑:“也许我错了,也许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为我带来快乐。”你必须吃尽苦头,撞无数回墙,才会质疑自己对现实的根本信念。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只是要人们认清自己的信念并不属实。人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他们总依照某些对现实的信念和观点来行动。即使他们来到一个团体里,想要探求真理或追求开悟,动机仍然是要更有效地得到某些东西。
安静下来,世界自然会美好而圆满
如果生活的动机是在追求满足或变得更好,我们就是活在一个空洞的世界里。若是能安静下来,忘掉并放下所有想要追寻的东西,世界自然会变得美好而圆满。当你在追寻的时候,其实已经脱离了意识、灵魂、存在以及你的源头,如此一来就忽略了存在本身。不论你想要追求或达成的是什么,内心都是匮乏的,因为你是从一种贫乏无力的观点在运作。处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是不断地在固化那贫乏的感觉罢了。
追求的本质就是一种脱离圆满实相、快乐及平安的活动。实相是无法借由追求而达成的,因为我们追求的永远是另一种东西,所以你始终看不到它。不论你追求的是什么目标,看上去都似乎愈来愈接近实相或圆满的自性,但仍然不会带来任何不同。真正的关键就在于追求的活动本身——不论你追求的是什么,活动的本身始终带着同样的本质。或许你追求的是父亲的认同、爱人或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开悟,但这一切仍然是一种追求。
在所有的追求之中都埋藏着一种假设:“你是有缺憾的。”借由追求,你强化了自己的匮乏感。我的观察是,不论你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甚至已经有了体悟,仍然会不断地产生蕴含着匮乏感的行为。下面这种信念埋得很深:“我们在根本上是有缺憾的,我们不具备美好或真实的东西。”从这种信念来看事情,就好像美好的东西永远在他方;似乎只有在未来和过去,才能找到美好的事物。
因此追寻或追求的本质就是痛苦。这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疑惑:如果没有什么好追求的,而且追求是不对的事,那么内在工作又要如何进行呢?修行又是为了什么呢?你们也许已经知道内在工作本是为了解自己,觉知自己真实的本质,但“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不去检视心中每个隐秘的角落,发现里面埋藏的东西,并试着去排除底端的那些恐怖的东西,又该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呢?答案是:若想了解什么是自我探索与修行,就必须停止追寻,试着去观察纯然的存在和心的本质。
一个人进行内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自我探索的活动也会污染内在工作。譬如,我说我们拥有一个本体,这时你就会去追求那个本体;我说你需要处理心理议题,于是你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心理议题。每个人都会变成猎人,这就是我们痛苦的主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谈了许多有关追求、不满足或缺憾感的真相,而且已经很了解个中的模式了。今天我们要思考的,其实是追求这个活动本身。
你往往会借由自认可以解放痛苦的行动,让痛苦持续下去。许多人都假定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就是在心中寻找心理议题,或是去寻找身上的紧张部位,或者去发现生活中的困境,以便解决心理议题、释放身体的紧张感,排除生活里的困境。你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减轻痛苦。如果你不是在试图解除痛苦,便可能在追求某种本体境界或是令你快乐的情境,以便抓住本体的某个面向。这其实是件荒谬的事,因为你就是本体。如果你就是本体,又如何能抓住它呢?那个想抓住本体的人究竟是谁呢?
这种试图抓住或排除某样东西的活动,恰好会让你认同追求的活动。这个追求的活动一直存在着,而你认为这就是你,于是不断地将它投射到外面。进行内在工作的过程里,你只是在借由追寻灵性上的目标,让追求的活动延续下去罢了。以往你追求的是适合你的人、适合你的工作、适合你的情境,现在你又在内心深处追求某样东西。你把追求真实的信心代替了寻求外在的赞赏,你从追求成就转向寻求开悟。不论是朝内或朝外,全都是同样的一种活动。
这种追求的活动决不是对己对人的爱或仁慈。这个活动会让你背离自己,并且会继续以奠基于幻觉的方式来行动,因此它本身就是痛苦。从人格的观点来看,追求自认为能带来快乐的东西,似乎是件美好的事,然而我们会发现,这种活动只会带来更大的挫败和痛苦。
当你不再追求时,才会对自己产生了解
因此,自我探索到底是什么,如果它不意味追求或排除的话?如果我们不寻求某种境界或排除行为的老旧模式,又该如何了解自己呢?答案很简单,了解的本身非常简单,只要你不再追求,自然会对自己产生了解。你不需要寻求了解,它不是一个可以被追求的东西。你也不需要付出努力来拥有洞见,因为努力无法换得洞见。当你真的放松不再追寻时,自我了解和洞见就会出现。观察一下你的经验,看看自己何时能体认到一种扩张和开放的状态,或者何时会有一种深刻的了解和洞见?当你忙着想把事情弄清楚的时候,这种状态会出现吗?还是当你不再挣扎和努力的那一刻它才会出现?你可能会发现你的深刻了解和洞见,只有在心智不忙碌的时候才会出现。那时你只是单纯地存在着,当然那时你也可能正在进行某种修持,或正在思索着什么、质疑着什么,故而突然出现了洞见,于是就认为洞见是从这类活动产生的。但仔细地检视一下你会发现,在努力或寻找的活动之中,偶尔也会出现一段空当。你累了,于是暂时放下了努力和心中的挣扎,洞见就是在那一刻生起的。可是你往往看不到那个空当,因为它太短暂了,所以才会认为洞见是从心智活动中产生的。
当我说你必须了解自己时,我指的并不是开始思考你的问题,变成一个研究心理议题的猎人。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对自己怀着爱和仁慈之心,让自己只是单纯地存在着。如果你能允许自己存在,便自然会产生对当下事物的好奇。只是活着、放松着、让自己存在着,便自然会生起自我探索的能力。单纯的存在会使你不再忙着思考、担忧或只想把事情弄清楚。你的心会变得清明与空寂,如此一来,你需要了解的真相自然会呈现出来。事实上它一直都在那里,你看不见它是因为你的心太忙了。如果你的心能贯注于当下,并且能单纯地存在着,就会自然而然地看见真相。
因此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自我了解并不是一种追寻;追求自我了解,和追求财富、爱或任何一种外在事物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必须得到某样东西才能平安圆满,意味着你没有在看自己的真相。你没有发现你并不需要得到什么东西,因为你真正的本质就是纯粹的快乐与平安,是追求的活动让你脱离了内心的平安。
观察一下你的内心和你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总是不停地忙着。我们指的不是忙着做某些事,而是你的脑子和情绪一直忙个不停。你的心从不停下来休息,除了深睡之外。你的心一直忙着衡量对错,衡量自己是否善良,担忧将要发生的事,为未来作计划,或者不停地想着过去发生的故事。你不让自己休息,你不停地娱乐自己或是和自己争执,然后又质疑自己是否快乐,而这种想法又会促使你产生新的头脑活动:“也许我该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加入某个灵修团体。”然后你就投入一个带给你新的承诺的活动,如果这个外在活动不生效或没有达到预期,你就会觉得加入的团体或人有问题。当你遭受挫折时可能会说:“他们不爱我,他们不喜欢我。”于是你又希望别的人或团体能以你所期待的方式来爱你。你一直在追寻更多的活动,而从不停下来毫无批判地面对当下的经验。其实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放松下来,只是存在着,心中不带有任何概念。你只要放下所有的论断、野心和追寻就对了,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去做这件事。
当然,大部分的人对何时可以放松下来,都抱持着某种看法。我们觉得自己必须满足了许多需求之后,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安。事实上,当这些条件都达成了,我们仍然不允许自己休息,通常我们又会设定新的条件。这些条件大部分时候都是无法达成的。其实这些条件都是多余的,既然我们真正的本质就是爱、平安与快乐,又何须再设定条件呢?
如果我们真的投入于内在工作,真的进行自我探索,就会发现追寻的活动便是痛苦的源头。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势必会继续认为追寻能带来快乐。这么一来我们就会感到更挫败,即使达成了自认为能带来快乐的事,仍然不觉得满足。你仍然没有圆满感,因为追求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彻底消化和吸收经验,就能成长与发展
自我了解就是一种灵修,它不是追寻,也不是厘清问题,更不是试图在外面得到一些资讯,它是一种不费力的洞见。了解的过程并不涉及任何造作活动,它其实和当下的觉知有关。当你真的存在于当下时,洞见和了解自然会产生。
追求自我了解,试图解决心理议题,寻求和企图抓住某些境界——这所有的活动都源自于无明。我们经常以为自我了解是一种心智活动。你的心智或许能得到一些资讯,但并不是我所谓的自我了解。如果在了解的那一刻没有产生转化,就不是真正的自我了解。缺少了转化,自我了解只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追求的活动。
自发地生起自我了解,意味着你的本体触动了你的心智,或者和眼前的情境产生了联结。和存在或自己的某部分心智联结上,就是一种自我了解。洞见或自我了解,乃是借由存在或本体消化了内在经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转化。存在和某种经验或人格的一部分联结上了,你的经验或人格的某个部分就被存在消化吸收了。这不是一种心智活动而是真正的转化——一种蜕变。这种蜕变本身就是自我了解,它永远不会导致懦弱、匮乏或缺憾感,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成熟度和能力。然而成熟究竟是什么,难道不是彻底消化吸收自己的经验吗?
一个人的能力就是来自于消化和吸收内在和外在的经验。全然地消化及吸收经验,就能带来成长和发展,这份成长能够让存在、心智及经验产生联结。这也是一种炼金术的反应或综合力,它会让人更有能力在世上运作。这种综合力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成熟的人,而这是不需要追寻的。你只要单纯地存在着,自然有能力消化吸收经验。如果一直想弄清楚事实,一直在担忧、期待和渴望,就会脱离当下的存在。如果脱离了存在,你的存在与经验就无法联结,也不能产生自知之明了。缺少了自知之明,不可能有真正的蜕变,于是成长和发展也无法出现。
你现在明白什么是内在工作或自我了解了吧?从上述的观点来看,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的工作,只不过是要消化和吸收心中的食物,没有其它的东西了。到目前为止你已经拥有过许多经验,但你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它们,于是这些东西就变成了你潜意识里的记忆、认同、思想、感受、行为和各种模式。它们带给了你许多麻烦,因为你无法消化它们。你的心应该是寂静的,它不该充斥着过往的历史、各种的反应和认同活动。但借由充分安住于当下的经验,你就能彻底消化它们,并且获得成长。至于过往的历史,这就必须借助内在工作来了解和消化潜意识的活动,以及我们的自我或人格。若是彻底将它们代谢掉了,就不会留下缺憾或虚弱感,而会带来成长、发展以及本体层面的运作能力。缺少了经验,缺少了对本体的证悟,你是无法健全地活在世上的。消化吸收经验会让你有能力单纯地存在于世间,这便是人生的重点。
如果你无法完全代谢掉你的经验——譬如抗拒它而导致了消化过程的中止——那么这些未消化完的经验就会带来痛苦。由于你的心中还残留着未消化完的食物,所以直接面对眼前经验的能力就会严重地缺乏,如此一来你就无法正确地进食。你的系统里存留着多年以来的腐食,因此首先必须把这些食物消化到某种程度,才有能力代谢眼前的经验。这会为我们的内在工作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清除过往的记忆;二是愈能做到这一点,面对眼前事件的能力愈强,而眼前的事件又会为你带来蜕变。如果真的能安住于当下这一刻,任何一种经验或印象都能带来蜕变和成长。
通常这样的蜕变和成长之所以无法产生,是因为未消化完的过往历史造成了障碍。因为你不想经验那些未消化完的东西,所以才无法彻底代谢掉。造成一个人在经验上消化不良的因素,往往是不愿意或无法和当下的经验共处。我所谓的消化吸收指的并不是去做什么,而是要单纯地存在着。本体的特质就是充分消化吸收经验,每当它遭遇某种经验时,都能消化掉它。这就是一种觉知、自我了解、贯注于当下的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因此你会发现,我们并不是在寻找某种境界,也不是要排除掉某种东西。内在工作其实就是存在于当下的经验里面,不产生任何防卫反应,然后你的本体和内外经验自然会联结。当这种联结产生时,转化的过程就出现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消化”或“吸收”。这个转化过程会让你变得愈来愈开放,心量愈来愈大,而这便是一种成长。你的身体需要透过进食来生长,你的灵魂也需要摄取一些经验来获得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没有所谓的坏经验了,因为任何一种经验你都能消化吸收,但前提是你必须安住于当下。某些经验会带来痛苦,某些则会带来快乐,但它们都能促进成长。唯一的例外是,有些经验超越了你的消化能力,包括快乐或不快乐的经验在内。
自我了解就是直接而不防卫地与经验联结
自我了解并不是止念,从此不再思索自己是谁或现实是什么。真实的自知之明会带来更高的成熟度,让我们能够和谐地活在世上。因此自我了解是非常实际的事;透过它,成长就会在每个层面发生。
有时人们在进行内在工作时会认为这种方式无效,原因是他们想追求或试图排除某个东西,但没有达成目的。他们什么都尝试了,就是没有了解自己或自己的情况。这种追寻和试图改变事情的活动,不外乎就是想挪动那些消化不良的食物,但挪动并不能帮助消化,也不会带来转化。“自我了解”意味着深刻地处在当下这一刻,你的整个存在和眼前生起的思想、观点、感受或外在情况,都是紧密相连的。让存在与生命经验合一,就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这便是所谓的个人性本体。自我了解就是让个人性本体能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一开始我们已经认清,自我了解并不是一种追寻、期待、渴求或追求,它其实就是安住于当下的经验,直接而毫不防卫地与自己的经验联结。如果你不去抗拒它,自然会有所成长;这是每个人身上都应该发生的事,也是我们的潜能和天命。
如果你允许自己存在,就会对自我有所了解。你不需要去寻找经验,因为它会不断地出现在眼前。你不可能不去经验它,关键就在于能否消化吸收。吃过东西之后你不需要做什么,消化的活动自然会发生。同样地,你不需要做什么,就能消化你的经验,只要让自知之明自然地出现就对了。你不需要设想什么,弄清楚什么,也不需要追求“消化吸收”这个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在工作并不是跟生命或事件分开的。自我了解不是一种额外要做的事,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每个人都在做这件事,只是某些人的消化功能比较好罢了。所谓的内在工作,就是把焦点专注在这个消化的过程上面,以便让自己的功能更强一些。如果我们的消化功能增强了,自然会变得更成熟。每个人在日常的每一刻,都在消化吸收各种经验和意象,然后从中成长和学习。你根本不需要达成什么特定的境界或体认。自我了解并不要求你刻意探索心理议题,也不要求你排除掉它们,因为所有的经验都是生命的资粮。如果你真的活在当下,就能更快更彻底地消化食物。我们会另外找些时间来探讨这个代谢、吸收和排除的过程,现在我们只需要了解它的基本概念就够了。
从自我了解之中产生的成长,从消化经验之中出现的成熟度,会带来我们所谓的个人性本体:“能够在世上运作而又能单纯地存在的你”。你身上的个人性本体,足以让你清楚地意识到你就是存在本身。它会使你觉得:“我在这里,我是一个真实的存有。”那是一种圆满的存在感。事实上,每一次当你在追寻的时候,就是在推开存在的圆满性。一个人愈是不追求,愈是能感受到圆满。想要追求的心愈强烈,这个人就愈不幸。我现在指的是情绪上的痛苦,而不是屋顶倒塌在自己头上这类不幸的事。即使是屋顶倒塌在你头上,心只要不落入追寻的活动,仍然有机会复原,幸福地活着。即使你没有钱,只要能放得下,仍然可以感到快乐。反之,即使拥有几千万的财产,只要你的心还在追求,仍然是不幸的。不过当然,没钱就没食物,所以还是会因为挨饿而感到痛苦。但即便是这样,你仍然可能拥有另一种超越痛苦的满足感或圆满感。
心安静了,就有机会看见当下
我所说的话其实毫无新意,因为它已经被传诵数千年了,但通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还是会左耳进,右耳出,因为我们会继续追求自己认同的活动。我指的当然不是像开车或买食物之类的事情,显然这些事都是必要的。我现在谈的是内在活动以及这些内在活动形之于外的表现,譬如,你也可能投入于非常激烈的外在活动,但内心是安静的。其实大部分的外在活动都反映了内在的活动;因为我们的心很忙,所以外在的行为也很忙碌。通常我们的心并没有安住于外在的活动上,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诲都告诉我们要放慢速度、让心安静、过俭朴生活的理由。你必须放慢速度才能看见整个活动的过程,继而产生自我了解。并不是因为外在活动不好,而是你的内在与外在都太忙碌,以至于没有机会看见当下的真相。当你真的存在时,外在的活动有多快就无关紧要了。但若是没有真的存在,那么不论你的速度是慢是快,仍然是在背离自己。
我们存活的这个世界,包括其中的每样事物,都没什么不对。换句话说,所有的事物皆是中性的,并没有好坏之分。世界之所以会变成一个令人痛苦的地方,是因为我们没有真的在活;如果我们真的存在于其中。就会使它变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地方,因为只有完整地活着,才会有圆满感。
世界如同一场魔术表演——显现于外的就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境当然会示现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自然会把这份快乐显现出来,于是世界就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你的内心如果尽是恐惧和仇恨,也会把这些东西示现出来。世界犹如你的梦境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梦和你的心息息相关,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决定你的梦,也没有任何人在那里强迫你做这个梦或那个梦。你的梦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整个宇宙都在你的梦中。
在我们这个集体世界里,也会看到同样的现象——我们共同制造了各式各样的事物,因此我们看见的人生以及看待它的方式,都跟我们的心以及我们认为的自己有关。譬如,你可能抱怨自己没有情人,而你一直努力地进行内在工作。当你对自己的某部分有了清晰的了解时,会突然因释放了心中的某个议题而产生一些变化,这时你的情人没来由地就冒了出来,好像奇迹一般。这代表过去你的内心可能有一股抗拒力,有一部分的你不想有情人,而且在工作和金钱上面也有同样的障碍。你可能一直想找份有意义的工作,也一直在处理心中的冲突、错误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议题,但什么进展也没有。某一天当你的心真的准备好,理想的工作就像奇迹一般被你找到了。这种事我已经听过上百回了。如果你全心全意毫无抗拒地想要某样东西,它就会像奇迹一般地显现出来。
因此你比你想象的更能影响自己的现实。譬如某人很想有更多的生意上门,我试着去帮助他,但什么事也没发生,然后莫名其妙的客户突然冒了出来。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往往是在此人完全放弃寻找客户之后,客户就出现了,因此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再造作什么了。
我们从不信任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丰富性,我们永远是从缺憾和匮乏感来看事物。我们已经被说服这就是真相,以及过日子的方式。如果你要这么认为也无妨,但痛苦是必然会出现的,不信的话,二十年后再来找我吧。
当然,有许多力量都会促使我们去追寻。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欲望,对自己和他人也有强烈的恨意,而且对自己是谁以及实相是什么,都有数不清的困惑无明。我的理解是,我们必须探究这一切,以便让追求背后的力量和能量减轻,乃至于消失。打从一开始起,我们就必须看见追求即是一种痛苦,而且追求的本质就是在背弃自己,使我们脱离本体。追求是从错误的假定之中产生的行动,自我了解则是一种自然又毫不费力的行动。
学生:我发现我最近花了许多时间追求知识,我一直在背书和试着去学一些东西,因为马上就要考试了。我想我要问的是,我如何能……
阿玛斯:让我告诉你我的做法是什么。我会阅读各式各样的心理学书籍,而且非常专注地阅读它们。我阅读它们的理由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这是既自然又不费力的事,因为我真的很感兴趣。通常从其中会产生许多了解,虽然我只是很自发地选一本书来读。从这样的角度去做这件事,往往能吸收许多东西,而且得到的知识也会使你更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和他人的某些真相。这其中存在着一些好奇心,而且是兴致勃勃的,所以阅读的速度会很慢。我并不想尽快把这些书读完,我只是对它们感兴趣,所以很想了解它们。这其中有一种乐趣,就像入神地阅读小说一样。在学校做研究也是同样一回事。看起来我们好像是在读书、追求知识、找参考资料等,其实并没有追求之心,这种自然产生的阅读活动非常有创造力。当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其中可能有些东西是我们不了解的,于是我们很专注地去查字典。别人也许会认为我们在追求什么,其实我们是在享受而不是在追求。
学生:所以关键就在于心态是什么。
阿玛斯:如果动机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某种自然的动力,那就不是一种追求了。你的本体可以朝着特定方向流动而不涉及自我的活动。自我的活动就是在脱离本体,而本体不会根据你头脑里的话语“你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这是好的,那是坏的”来运作。论断事情应该怎么样,往往会导向追求和追寻。反之,你的能量或本体自然会朝某个管道毫不费力地流动。这种流畅的能量之中是没有追求动机的。
从这种真实的活动之中会产生许多的了解和认知,并且会统合成真正的了悟。这就是为什么两个阅读同样一本书的人,了解的深度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意味其中一个人比较聪明,而是他真的从心中产生了想要理解的欲望,但这并不代表他会知道得更多或变得更成功。大部分时候我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显着的理由,我不知道这些书会把我带往何方,我只是感兴趣罢了。我以这种方式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很确定每个人都有这种融入的经验。你彻底融入于某样东西是因为你很享受它,很喜爱它。当然读书有时也可能是相当索然无味的事,那时你不禁会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恨不得立刻就读到最后一章。”读科学书籍时,我也不是想获得知识,虽然获得一些知识是有可能的,重点是我同时也得到了娱乐。我读客体关系理论时,感觉上就像一般人看漫画书一样。这种书很不容易理解,但是不打紧,读它还是值得的。
此外,你也必须探索为什么你会爱某样东西。譬如你在做你爱做的事,而那件事可能跟你无关,它跟某个更宏大的东西有关。我阅读的书大部分和我的工作有关。我的阅读有利于我的工作和我要帮助的人,它对别人的利益往往大过于我,因此这种用途也会变成我爱读这些书的理由。就某个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一种仁慈的行为。虽然我的学习是出自于仁慈以及对他人的关怀,但不意味我很关切和想要帮助别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这样产生的,它通常会示现成感兴趣或喜欢做那件事,所以感觉上好像是在为自己做,但其实又不是为自己。当这种状态产生时,我通常不会去想这件事是为我自己或为别人。
我们是神之子,是生来就富有的
当本体出现时——如果你提醒自己单纯地存在着,它的本质就是爱、仁慈、智慧、理解、意志、力量以及其它的面向。一旦投入到追寻的活动领域里,我们就切断了和这些品质的联结,故而觉得匮乏不足。如果我们真的允许自己存在,并学会消化吸收自己的经验,个人性本体就会浮现出来,逐渐臻于成熟。个人性本体也就是所谓的“人子”或“神子”,因为我们就是它,我们就是神的孩子。我们是终极性的存在显化出来的一个人。我们其实就是存在本身,这不是你可以达成的一种东西,它一向都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而且不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出现。如果我们不是存在本身,就不可能有觉知。
圣诞节并不是在庆祝某个人的诞生,它是在庆祝每一个人的诞生,庆祝每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基督代表的是全人类,他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他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体现了生而为人最真实的意义。他让自己全然敞开,因为有勇气开放自己,所以成了我们的典范。当他说“我是神的儿子”的时候,我了悟到他指的其实是众人皆是神子,或者每个人都可能认出自己是神的儿子。当他谈到神就是他的父亲时,他指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状态。
如果神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又为什么会觉得贫穷匮乏呢?追求某样东西的本身,不就是一种不尊重自己的行为吗?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尊重自己,如果我们真是神的孩子,那么打从一开始我们就是富有的,因此为什么要像一无所有似的追求各种东西呢?
我们必须质疑这种追求和匮乏的生命态度,很客观地去检视它,认清它为什么和痛苦有关。我们必须认清它为什么是痛苦的源头,为什么是毫不必要和多余的。这跟解决某个心理议题无关,你只需要放下自己,安住于你最真实的本质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