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自诩洞明世事,从过去到今天,我一直是一个寻觅者。但我已不再寻求于星辰和书本之间,而是开始聆听自己血液的簌簌低语。-赫尔曼·黑塞《德米安》
旅行中的对话:
“以后,我再也不要来这个国家旅行了,太落后了,服务也不好......”
“出来玩嘛,看看别国文化,如果要比环境,还不如待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就好。”
出差中的对话:
“嘿,待会工作结束后,出去喝一杯放松一下吧?”
“你可真有精神,折腾了一整天,懒得动了,我准备洗洗睡了。”
生活中的对话:
“明天天气不错,我们吃过早饭,出去公园走走吧?”
“公园有什么好走的?昨晚加班有点累,我想睡晚一点。”
工作中的对话:
“哇,我们终于接到这个大项目,接下来可以甩开袖子开干啦!”
“呃......这有什么好开心的?接下来几个月都要赶工了,我还计划着出去旅行一趟呢,看来泡汤了。”
是不是非常熟悉的场景?是不是对什么事都不上心?是不是感觉人生了无生趣?
一旦生活陷入这种状态,大部分人会做什么?打游戏、刷抖音、沉迷网络;严重者,吸毒、群殴、甚至犯罪......用这种方式,刺激大脑,获取一点点、暂时性的快感。这种行为背后的支撑点叫做“大脑奖赏回路”,商家也都是利用了人性脆弱的这一面,设计出不同的娱乐产品。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大脑奖赏回路?
神经系统的奖赏是一种大脑视之为内在的、有时也是必须获得的正性刺激,而强化可认为是促使相关行为重复发生的刺激。正性强化的神经基础是众多相互联系的前脑结构,通常称之为脑的奖赏通路(reward pathway)。
人类大脑的边缘系统为情感、内驱力、冲动和下意识决策的中枢,在边缘系统内部存在着奖赏回路,多巴胺能激活此一回路从而驱使我们采取行动,比如进食、交配、与后代亲近和冒险等等,帮助我们生存或传递基因。所有令人成瘾的物质和活动都能增加多巴胺。这就是它们让人沉溺的原因。
上篇文章《为什么总是没有办法专注?》提到,当人们为单调乏味所包裹,他们的大脑活动就会自动进入一种特殊的认知状态:“走神”(mind-wandering)。
单调、乏味,是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死循环的侩子手。
本篇文章,将围绕我们的分享嘉宾Gaga,在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分享《无可摧毁的纯真》这本书时的观点展开,并局部穿插一些心理学角度的概念与探讨。
01
我们人为地把眼前的世界固化了
我们对知识的储备,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形成了自成体系一套概念和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对他人、对世界、对生命的固有的反应模式。
然后,我们把自己锁死在这个反应模式里面,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因为我们的包容度、容纳度降低了,而且,这个固定模式已经被我们运用的炉火纯青,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有这样的模式了,它已经被打包了,放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
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会调用这些信息,来应对我们面前的事件。
“回顾一下你的人生,你会发现自己虽然有了许多改变,但仍旧有些习气是重复再三的,某些思想和偏好一直持续着,你总是依照特定的轨道生活,而且受制于过往的历史......"
我们透过过往的感受、认知,和概念对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预判。
如何改变呢?
我们需要打破自己Know-All(什么都知道)的固化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固化的心态,让我们不再用新鲜的眼光去看世界,也就会很少去体验世界和生命的这种特别的、鲜活的、生机勃勃的状态了。
“世界就像你屋子里的某个角落,它已经有一百万年没晒到太阳了。当纯真的实相出现时,就像照到阳光似的,突然一切事物都变得鲜活起来。你必须把天真无知、彻底无所依恃、完全没有防卫性的状态活出来。”
换句话说,你必须完全柔软开放,心中有一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的新鲜感。你真正的本质是极为有原创性的实相——它永远不会遭到破坏。
02
这个世界是流动的、多变的
世界从来不曾停下脚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大脑经常疲于应对,因为大脑的进化速度比不上科技的发展速度。
我们之前也讲到过很多次,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大脑需要遵循“稳定策略”这个原理,人类才能得以生存与延续。
群居的生活模式,也让人类形成了互相依靠、互相扶持的生活状态。依赖感,依然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不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人们,总希望内心有一个锚定点,这样才有安全感;也总期待有一套固定法则,可以应对所有的问题,让整个人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里。
然而,这就是冲突。世界的流动性与人类追求的稳定性之间的冲突。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提到“第一性原理”,来理解这种冲突。
《改变世界?还是改变世界(上集)》提到,如果你想有创意,就需要回到 “第一性原理”,让所有事情回到事物的本质。
但是类比推理却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思维方式,而且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用,如果不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不能继续。我们已经习惯类比推理的方法,因为这是捷径。所以我们就容易随波逐流。
如何改变呢?
事物的重新组合,可以带给我们新鲜感!
“旅行,是一种想要跟个人历史保持距离的企图,而电影和小说,是一种想要跟个人生活保持距离的企图。”
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疲惫感的时候,就想要背起行囊出去走走,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发现自己。
比如,我们去日本庭院的时候,会感觉很新鲜、很有生命力,然后你会觉得,奥,原来日本的庭院是这个样子的啊。当你看的多了之后,你可能就会觉得,日本庭院的特征就是几块大石头,这种既然的感觉。
大石头的重新组合,带给我们新鲜感,让我们用不同的框架来看事情,让我们产生了多一点的活力。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必然的,我们就会失去兴趣,然后,我们就需要新的组合,去获得这种新鲜感。
03
停止Do Something这种不止息的冲动
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为什么要停止这种现象?那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这种不停息的冲动是哪里来的?
客观事实,就是我们一定会追求物质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当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就会向内探索和伸张。之前的生活状态是我想要的吗?身体不再能承受这种负荷,还要继续吗?
透过这种自我的观察、评价,我们会思考,产生答案。
有了答案,就会采取行动,试图改变它,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时候的变得更好,不再是物质需求,而是内在需求,想要获得更多知识、想要变得更加有智慧。
但不管是哪种需求,我们都是在不止息的状态里。
不断地造作,静不下来,静不下来的时候,你是看不到什么东西的。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提到,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静下来(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观察一下你的内心和你的和生活,你会发现自己总是不停地忙着,我们指的,不是忙着做某些事,而是你的脑子和你的情绪一直忙个不停。你的心从不曾停下来休息,除了深睡之外,你的心一直忙着衡量对错、衡量自己是否善良;担忧将要发生的事情,为未来做计划;或者,不停地想着过去发生的故事。”
“你不让自己休息,你不停的娱乐自己;或者,是和自己争执,然后又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快乐。而这种想法又会促使你产生新的头脑活动,比如说,我是不是该接受心理治疗;或者是,我是不是应该参加一个灵修的团体。”
“所以,其实真正的放松,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法门。你只要放下所有的论断、野心和追寻,就对了。只可惜,大部分人都不去做这件事情,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追求的活动本身,就是痛苦的来源。”
04
努力尝试像孩子一样,纯真的看待世界
真诚的对自己和对别人,尤其是对自己,不对自己说谎。
我们有一种自欺的倾向,尤其是我们学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之后,我们会努力活成别人认为应该有的样子,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唯独不会坦诚面对自己本来的那个样子。
老子认为,生命的美德之一就是诚实。
诚实,意味着不断披露自己的自欺倾向,觉知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感觉和无法感觉的,害怕和不害怕的,以及内心和外镜之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当我说,你必须保持揭露真相、保持坚定的态度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对别人说实话,而是,你必须认清真相,不对自己说谎也不欺骗自己。这种发展的方向需要对人生的每个面向都保持诚恳的态度,如果你想要某个东西,你就要让自己知道,是的,我想要这个;如果你对某件事情非常火大,你也要让自己知道,没错,我的确对这件事很火大。”
如何改变呢?
首先,学会说NO。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面临很多需要说NO的场景,很多人都难以启齿,让自己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地里。
当你自己很忙碌的时候,拒绝同事的求助,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先完成你的工作,这是你的职责;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拒绝朋友的邀约,不是不在意友情,而是你糟糕的状态不但自己活受罪,也会破坏别人的兴致。
其次,打破疆界感、打破自我防卫的机制。自我防卫机制,还是需要回到我们大脑的工作机制,大脑追求的是“稳定策略”,当接触到新鲜的东西,大脑储备里没有这样的信息时,第一反应是排斥、抗拒。
如果我们不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事物,那别人和我们探讨、分享一些观点时,我们是听不进去的,因为我们忙着找突破点去反驳,来支撑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
“当我们不再反应自己的时候,就会像孩子一样完全的逍遥自在。孩子是不反应自己的,他们甚至完全不去看自己,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或者存不存在。但是,心智活动一旦发展出来,他们就开始反应自己了,我是这个,我是那个,我很好,我不好,然后问题就跟着出现了,当他们开始企图控制自己和现实的时候,错误的意志力就产生了,这个就是努力的起因。”
像孩童一样纯真的看待世界,充满好奇心,回到一无所知的状态,永远保持焕然一新。
05
总结
今天的总结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从来,不是这个世界不新鲜了,而是我们固化的心态和眼光发现不了新鲜了。
愿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重现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