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易道论(1-18)

1、什么是“易道”?

“易道”就是周易卦爻的运行法则。

周易卦爻的运行有法则吗?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治易者认为是有法则的。当然,也有些治易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周易不过就是产生在蒙昧、迷信时期的产物,是占卜筮辞的汇集,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理,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法则”。

认为有法则的人虽然不少,客观地讲,所有治易者都在寻求卦爻运行的法则,正所谓“一至而百虑”,都期待着“殊途而同归”, 但对周易卦爻的运行法则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也想谈点看法,题为《易道论》,盼望明达指正。

笔者的看法是,周易卦爻的运行是有法则的,这个法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内容上说,“易道”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所谓“易道”不过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总称,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三道”的综合。抽象的“易道”是不存在的,试图脱离“三道”而另外去寻求“易道”的努力是徒劳的。

2、天道、地道与人道都依附于卦体,这是三种不同性质的法则,它们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脱离开卦体,也就不了解“三道”,当然也就说不清什么是“易道”。

3、“易道”作为法则,是专为卦爻运行而设,不能应用于其它领域。“易道”间接地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但不是直接反映。因此,“易道”与中国传统哲学上的“道”这个概念,是有原则区别的。

2、什么是“天道”?

“天道”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用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复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这两个顺序就叫“天道”。

“天道”这个概念是《系辞》、《彖传》与《说卦传》中提出来的,《系辞》讲“《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彖传》讲“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说卦传》讲“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我们这里赞同《系辞》讲的易“有天道焉”的说法,但不赞同《彖传》“天道下济而光明”的说法,也不赞同《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的说法,天道可上可下、可前可后、可左可右,不能只说“下济”。天道本身是无所谓陰陽的,它只是个顺序,有始有终,有先有后,有正有反,有往有复。当做时间单位时,它们一律平等,无所谓谁大谁小,谁长谁短;当做时间顺序时,它们是一种包承关系,前者为“包”,后者为“承”。

“天道”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多有出现,盘古有训:“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 《左传·昭公17-18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西汉人刘向《管子》中,《重令》有言:“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中国古代道学中有:“修道最终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为天道”。佛教中关于天道:“通一道,而齐万道,此道即天道也。”

“天道”常与“人道”对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制天命而用之”。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佛教中关于天道,认为因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通过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东西,来实现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对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于世。具体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模仿一些自然浑然天成的轨迹。其他言论:天道者,感悟万物的规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信。以人类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谓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为堕落,对于世间情感纠集者,是不能察觉的,天道看到与否都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世界本无颜色,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颜色,如此等等。

    有关“天道”的典出与阐释虽然很多,其中也不乏精辟之处,但与我们这里说的“天道”没有直接关系,我们说的“天道”就是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2、什么是“地道”?

所谓“地道”,是指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地道”这个概念是《系辞》、《彖传》与《说卦传》中提出来的,《系辞》讲“《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彖传》讲“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说卦传》讲“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我们这里赞同《系辞》讲的易“有地道焉”的说法,但不赞同《彖传》“地道卑而上行”的说法,也不赞同《说卦传》“立地之道,曰柔與刚”的说法。地道作为趋势,其方向是可上可下,不能只说“卑而上行”。地道与爻的刚柔无关,刚柔同阴阳一样,是爻的属性,爻按照阴阳分类有三种,一种是阳,一种是阴,还有一种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如果是按照刚柔分类则有十种,一般情况是阳爻有六种,即含有天数四到九,或者是地数零到五。阴爻有四种,即含有天数零到三,或者是地数六到九,所以阳爻有刚柔,阴爻也有刚柔,刚柔是对爻分类的细化。

“地道”主要反映在失衡卦中,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如果是卦体平衡,地道就不起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人道”?

    所谓“人道”,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种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一般情况下,“人道”也就是“君子之道”。

“人道”这个概念是《系辞》、《彖传》与《说卦传》中提出来的,《系辞》讲“《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彖传》讲“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说卦传》讲“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我们这里赞同《系辞》讲的易“有人道焉”的说法,但不赞同《彖传》“人道恶盈而好谦”的说法,也不赞同《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與义”的说法,人道只是六爻的一种顺序,是人们对六爻的一种观察顺序,叙述的顺序,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正当行为的顺序,人道无所谓“恶盈好谦”,也无所谓仁义。

“人道”作为概念,也多见于古代经典,如《孟子》讲“仁,人之心也,义,人之道也”。其后,各家论为人之道多歧义。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墨子主“兼相爱,交相利”;老、庄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无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有道之在者也”。

我们这里说的“人道”与传统上的“人道”有别,它就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

5、什么是“卦体”?

前面谈到,“三道”性质不同,但都依附于卦体,没有卦体,也就没有“三道”,那么什么是“卦体”呢?

我们说的“卦体”是指球形卦体,平面六画是球形卦体的简化或变形。卦体是一个诸爻紧密联系着的整体,一个数能够周流的球体,一个集时空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万能的、长青的宇宙全息模型。卦体的形体只有一个,它反映了世界的统一性,卦体的形态则有六十四个(即六十四卦),它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

所谓“球形卦体”,是说标准的或者是典型的卦体,在这个卦体上,六爻分居上下前后左右;所谓数能够周流,是说爻与爻之间有渠道联通,部分天数和地数可以按照一定规则在不同的爻之间流动;爻既表示空间方位,也表示时间,这就是集时空为一体。数的周流可以引起爻的刚柔或阴阳的变化,爻位的变更,同时也展现了时间的变化。

天数与地数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数,它们是构成卦爻的“素”,一个爻有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爻的刚柔或阴阳是由爻内所含天数与地数的比例和比值所决定的。一个卦有五十四个数,这五十四个数可能是二十四个天数与三十个地数,也可能是二十五个天数与二十九个地数,这就是卦与爻的数构成。

六爻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爻居下为第一个层次,二三四五爻居中为第二个层次,上爻居上为第三个层次。层次越高,势能越大。

六爻按照空间位置可分为“三个对立面”,即初爻与上爻,二爻与四爻,三爻与五爻。处在对立位置上的爻彼此是不能够直接“见面”的。不处在对立位置上的爻,彼此都是“相邻”,例如初爻与二三四五爻为“邻”,二爻与初三上五为“邻”,如此等等。

六爻还可以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初三上五,二三四五。作为“圆圈”,无所谓起点和终点,也无所谓正向与反向。

二爻与四爻,三爻与五爻,它们分别处在对立位置,形似两个成十字交叉的“跷跷板”。

卦爻的数构成、“三个层次”、“三个对立面”、“三个圆圈”和“两个跷跷板”,这就是卦体的一些主要内容。

卦体不是平面的垒砖头式的六画,更不是什么两个三爻卦的叠加。传统易学当中还有把初二象地、三四两爻象人、五上两爻象天的说法,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

3、什么是均衡卦?

所谓均衡卦,就是构成卦体的六个爻都均等,都一样。

在六十四卦中,乾卦六个爻都一样,都是阳爻,所以这是一个均衡的卦。坤卦六个爻也都一样,都是阴爻,所以这个卦也是均衡卦。其它六十二卦再也没有六个爻都一样的情形,所以它们不是均衡卦。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乾卦的每个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坤卦的每个爻也都是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这样总用天数为二十四个,总用地数为三十个,还余下一个天数没有“上岗”。假如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并且天数与地数代表着方向正好相反的两种矢量,那么每个爻的量就等于零,整个卦的量也就是零。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乾与坤是一体,构成乾坤的各个爻都是“不阴不阳”或者“亦阴亦阳”的爻,这是一种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是一个中心与重心合而为一的悬浮状态。由于爻与爻之间的各种作用力,如相互之间的斥力与引力、与中心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等等,都处在均衡状态当中,因此这样的卦体一定是个球体。

当然,不能忘记的是,乾与坤这种状态是在一个天数潜伏着的情况下出现的,假定没有这个潜伏着的天数,那么乾与坤就是绝对均衡,如果是这个潜伏着的天数“上岗”并且替换下一个地数,那么乾与坤的这种绝对均衡就会被打破,这种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交替的情况,也就是著名的乾坤“二用”。坤卦“用六”,就是地数“上岗”,天数“下岗”,这种情况极适宜卦体保持稳固,这就是“利永贞”。乾卦“用九”,就是天数“上岗”,地数“下岗”,这样绝对均衡的局面就被打破,从而避免卦体陷入僵局,这就是“见群龙无首,吉。”

对乾坤卦,传统易学存在着许多的误解,比如说什么乾是“纯阳之卦”,坤是“纯阴之卦”等等,不知道构成乾坤的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者“亦阴亦阳”的爻;不知道乾与坤实为一体;不知道乾与坤是均衡卦;不知道乾与坤是一个标准的或典型的球体。

    乾与坤包含着许多重要原则,比如动静原则、均衡原则、和合原则、普遍联系原则、定位原则、终始(或周而复始)原则、道义原则、辟阖原则、主从原则、取象原则、判断评价原则等等,其中动静、和合与均衡,又可以看成是周易的三大基本法则或规律。这些原则的总和可以看成是一部“乾坤大法”,这是一部上管天、下管地、中管人的大法,我们也可以叫它为“周易宪法”,因为这些原则贯穿于其它六十二卦。当然其它六十二卦,每一个卦也提出了许多原则,例如屯卦提出了建侯原则(政治原则)、囤积原则(经济原则)、婚姻法、道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与“乾坤大法”比较,只能说是“法律”,它们是“乾坤大法”的具体化,适用于一定范围,但没有普遍的意义,所以理解了“乾坤大法”,也可以说是学易“思虑过半”,深入研究乾坤,不失为一条学易的捷径。古人说“乾坤,其易之门邪?”,这还是正确的。

7、卦体的平衡与失衡

前面谈到,在六十四卦中,乾与坤是均衡卦,所谓均衡,就是六爻均等,卦体平衡,没有倾斜的问题,其它六十二卦都不是均衡卦。

但是其它六十二卦,六爻虽不均等,但有些卦体也可以保持平衡,没有倾斜的问题,我们把这些没有倾斜问题的卦,就叫平衡卦。如果有倾斜问题,我们就叫失衡卦。

判别平衡与失衡的标准就看中间四个爻,如果是中间四个爻完全相同,或者是二与四相同,三与五也相同,那么这样的卦就是平衡卦,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卦,就是失衡卦。二与四和三与五,我们叫做成十字交叉的两个“跷跷板”,卦体平衡与否,就看这两个“跷跷板”的情况。

依据这个标准,可知在六十四卦当中,除了乾与坤以外,还有剥、复、颐、大过、家人、睽、蹇、解、夬、姤、渐、归妹、既济、未济,这些卦也属于平衡卦。共计十六个卦。其它四十八个卦则属于失衡卦。

在传统易学上,并非没有人注意到二与四、三与五的这种特殊关系,比如《系辞》上就讲“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但是接下来的解释就是“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这就把二与四、三与五的“对称”、“共轭”等关系的理解引向了歧途。

8、相对稳定的平衡和微妙平衡

      上文我们谈了判别平衡卦和失衡卦的依据,指出判别的依据就是看中间四个爻是否对等,这四个爻的位置好比成十字交叉的两个天平,对等就为平衡,不对等就是不平衡。现在我们所要说的就是,在平衡卦中还可以分为两类,即相对稳定的平衡和微妙平衡。

    什么是相对稳定的平衡卦呢?就是说这个卦是个平衡卦,但较比一般平衡卦而言,它更加稳定;如果是平衡但缺乏稳定,那就是微妙平衡卦。判别相对稳定的平衡和微妙平衡标准,就看初爻是阴是阳,如果初爻是个阴爻,那么这样的平衡卦就叫微妙平衡卦,如果初爻是个阳爻,那么这样的平衡卦就叫相对稳定的平衡卦。不难看出,在十六个平衡卦中,相对稳定的有乾、夬、颐、复、家人、睽、归妹、既济这八个卦,其它八个为微妙平衡卦。

    初爻是卦体的基础,阳爻量大,表示基础坚实;阴爻量小,表示基础不够坚实。在六十四卦中,要说最稳固的平衡卦那就是复卦,复卦初爻是个纯阳爻,其它五个阴爻都是临变的阴爻。复卦就好比是个“不倒翁”,无论是从什么方向也不能撼倒它。最微妙的平衡卦就是剥卦,剥卦的上爻是个纯阳爻,其它五个阴爻都是临变的阴爻。剥卦好比是一根细杆子顶着个大石头,稍有不慎,卦体就会倾倒,所以剥初辞讲“剝床以足,蔑貞兇”,“蔑貞兇”就是轻视稳固就凶险。

9、 相对平衡与绝对失衡

      我们依据两个“跷跷板”的情况,把卦体分为两种基本状态,即平衡状态与失衡状态,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卦体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为什么说平衡是相对的呢?这是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跷跷板”的两端对等,指的是阴与阴对等,阳与阳对等,如果是一端为阳,一端为阴,那就是不对等,也就是不平衡。但是,我们知道,同是阳爻,其量未必相等;同是阴爻,其量也未必相等,这是因为它们包含的天数、地数未必一样,所以仅凭阴阳,还是不能精确断定两个“跷跷板”的平衡情况,要说两端对等就是平衡,那也是一种大体上的对等或平衡,而不是完全的精确的对等或平衡。

退一步讲,即便是两个“跷跷板”的两端完全对等,那也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复卦,下爻为阳,其它爻为阴,单从阴阳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平衡卦。如果从数构成上看,复卦中的阳爻,一定是一个包含着九个天数的纯阳爻,其它五个阴爻,一定都是包含着三个天数和六个地数的阴爻,这样的阴爻,可以叫“临变的阴爻”或“量最大的阴爻”,因为只要再增加一个天数和减少一个地数,这样的阴爻就会变成阳爻。这样我们可知,复卦中间四个爻完全等量,或者说两个“跷跷板”完全处于水平状态,这是否说复卦就是一个绝对平衡卦呢?不可以,因为复卦所用天数是二十四个,地数是三十个,这就是说复卦还有一个天数未用,如果这个潜藏着的天数一旦“上岗”,那么复卦的平衡就要受到破坏,因此我们说复卦的平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一个天数被掩盖不用的情况下。

再比如姤卦,初爻为阴,其它五个爻为阳,假定初爻是个包含着九个地数的纯阴爻,其它五个阳爻都是包含着五个天数和四个地数的爻,那么可知这个卦的两个“跷跷板”也完全等量,这也是一个完全的精确的平衡卦,但因为这个卦的数构成用了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还有一个地数未用,一旦这个潜藏着的地数“上岗”,姤卦的这种平衡局面也会受到破坏,就会出现“有陨自天”的情况,因此我们说姤卦的平衡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平衡卦与失衡卦的区分意义十分重大,但它们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平衡卦中有不平衡的因素,失衡卦中也有平衡的因素,或者说以平衡为指归,纵观六十四卦,就是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的一个反复过程。《系辞》讲“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这个“一”就是统一、同一、一致、对等与平衡。

传统易学依据的卦体,要么是平面的垒砖头式的六画,要么是两个三爻卦的叠加,根本就看不出卦体还有什么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的区别,这是迄今为止还搞不清易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10、 整体失衡与局部失衡

在四十八个失衡卦中,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叫整体失衡,一类叫局部失衡。

所谓整体失衡,就是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比如说泰卦,二与四、三与五这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属于整体失衡的卦有泰、否、随、蛊、无妄、大畜、坎、离、萃、升、丰、旅、涣、节、中孚、小过,共16个卦。

所谓局部失衡,就是只有一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比如说屯卦,就是只有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二与四则处于平衡状态。属于局部失衡的卦有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谦、豫、临、观、噬嗑、贲、咸、恒、遯、大壮、晋、明夷、损、益、困、井、革、鼎、震、艮、巽、兑,共计32个。

一般说来,局部失衡卦容易引起震荡,整体失衡卦相对要稳定一些,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相互之间还有一个制衡作用,比如说小过卦,三爻有至初的趋势,四爻也有至初的趋势,初爻只是一个“坑”,一个“坑”里是容不下两个萝卜的。

11、  一般失衡与严重失衡

      依据初爻是阴是阳,我们把平衡卦分成两类,即相对稳定的平衡卦和微妙平衡卦。同样,依据初爻是阴是阳,我们还可以把失衡卦分成两类,即一般失衡卦和严重失衡卦。所谓一般失衡卦,就是说这个卦失衡,但还算比较稳定;所谓严重失衡,就是说这个卦失衡的程度很严重。如果失衡卦的初爻是个阳爻,那么这样的失衡卦就叫一般失衡卦;如果失衡卦的初爻是个阴爻,那么这样的卦就叫严重失衡卦。

按照以上标准,四十八个失衡卦中,严重失衡卦计有蒙、讼、师、比、否、谦、豫、蛊、观、坎、咸、恒、遁、晋、萃、升、困、井、鼎、艮、旅、巽、涣、小过等二十四个卦,其它二十四个失衡卦为一般失衡卦。

    严重失衡卦很难保持卦体的稳定,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次特殊的卦变,在这十二次特殊的卦变中,有七次就发生在严重失衡卦,这七个严重失衡卦就是讼、师、否、豫、蛊、萃、井。

12、 “动态平衡”、“动态失衡”与“静态失衡”

前面谈到,六爻当中的二与四和三与五,是两个“跷跷板”,如果“跷跷板”的两端都一样,那么这样的卦就叫平衡卦;如果不一样,就叫失衡卦。平衡与失衡的区分就看这两个“跷跷板”。

但是,上面这种区分是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或者说是静态上的区分,这样区分出来的卦应当叫“静态平衡卦”和“静态失衡卦”。假如我们考虑时间因素,考虑每个爻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考虑它的运动方向,那么就会发现,在静态失衡卦中,还有动态失衡与动态平衡的区别。

什么是动态失衡呢?动态失衡就是在“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在压向初爻的时候,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或者是量小的一端在被撬向上的时候,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我们试以谦卦为例,谦卦三五失衡,无疑这是个局部失衡卦,又由于谦三为丙,初为丁,谦三至初,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所以我们说这个卦就是“动态失衡卦”。

我们再以屯卦为例,屯卦三五失衡,五爻有压迫初爻之势,但屯五为戊,初为乙,屯五至初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单从初五这两个爻的关系看,这个卦只能叫失衡卦,不能叫动态失衡卦。可是屯卦初、三受五爻的影响,有被撬向上的趋势,初为乙、三为丙,上为丁,由初至三或由三至上,都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因此屯卦也是“动态失衡卦”。

在四十八个失衡卦中,属于动态失衡的有二十一个,即:屯、蒙、师、泰、否、同人、大有、谦、豫、噬嗑、贲、无妄、坎、萃、革、鼎、震、艮、丰、旅、小过。

什么是动态平衡呢?动态平衡指的是这个卦是个失衡卦,但在动态条件下还能够保持卦体的平衡,我们试以比卦为例,比卦三五失衡,五爻有迫初之势,但比五为癸,比初为壬,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也就是天道与地道犯了顶,因此比卦就是一个“动态平衡卦”。比五讲“邑人不诫”,为什么“不诫”呢?就是因为这个“天地相悖”,初爻壬不用担心五爻。为什么在失衡卦中还有动态平衡这样一种现象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比方说空中的砖头肯定是要落地的,但这块砖头是个刚扔起来的砖头,它还没有来得及往下掉,所以这是一种特定时间内的平衡。

在四十八个失衡卦中,属于动态平衡的有二十五个,即:需、讼、比、小畜、履、随、蛊、观、大畜、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损、益、升、困、井、兑、涣、节、中孚。

什么是静态失衡呢?就是这个卦是个失衡卦,但在动态条件下,量大的一端在压向初爻的时候,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或者是量小的一端在被撬向上的时候,也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比如说临卦,临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临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二爻虽有至初的趋势,但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初爻至四或者四爻至上,也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再比如说巽卦,巽卦也是个局部失衡卦,巽卦的天道也是丁甲丙己戊乙,同临卦一样,二爻至初、初爻至四和四爻至上,都没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因此临、巽两个卦既不属于动态失衡,也不属于动态平衡,只能属于“静态失衡”。

判断动态平衡与动态失衡要看天道,没有天道,那就无法判断哪个失衡卦是动态失衡,哪个失衡卦在动态条件下又获得了平衡。

13、卦体状态与卦爻动静之间的关系

      弄清楚卦体的状态,是我们研究卦爻动静的一个前提,一般说来,平衡卦较比稳定而不易运动,失衡卦易于运动而不大稳定。

我们说“贞”字一般就是稳固、静止的意思,六十四卦的卦辞中有“贞”的的卦,计有乾、坤、屯、蒙、需、师、比、否、同人、随、临、无妄、大畜、颐、离、咸、恒、遯、大壯、明夷、家人、蹇、损、萃、困、革、渐、旅、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共计三十四卦。“贞”字的用法有“贞”、“利贞”、“利牝马之贞”、“安贞”、“贞吉”、“元永贞”、“君子贞”、“小利贞”、“利女贞”、“可贞”、“不可贞”等。

    按照平衡卦与失衡卦分类,有“贞”的平衡卦有乾、坤、颐、家人、蹇、渐、既济,共计七个卦。其它二十七个有“贞”字的卦则是失衡卦。

从“贞”字的用法中可知,有“贞”字的卦不一定就是说的适合稳定,例如节卦讲“苦節不可貞”,那就是不适宜保持稳定。没有“贞”字的卦也不见得不适宜保持稳定,例如剥卦讲“不利有攸往”,解卦讲“無所往”,归妹讲“征兇,無攸利”等,这些卦的卦辞中没有“贞”字,但辞义说的则是适宜稳定。

与“贞”字相对待的字就是“亨”,一般说来,“亨”就是通达的意思。六十四卦的卦辞中有“亨”字的卦为乾、坤、屯、蒙、需、小畜、履、泰、同人、大有、谦、随、蛊、临、噬嗑、贲、复、无妄、大过、坎、离、咸、恒、遯、萃、升、困、革、鼎、震、豐、旅、巽、兑、涣、节、小过、既濟、未濟,共计三十九个卦。“亨”字的用法有“亨”、“元亨”、“光亨”、“心亨”、“小亨”等。

从“亨”字的用法当中可知,有“亨”字的卦表示这个卦通达,没有“亨”字的卦未必不通达,例如否卦的卦辞中没有“亨”字,但“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分明说的就是通达。大畜卦的卦辞中没有“亨”字,但有“利涉大川”一辞,“利涉大川”也是一种形式的通达。

按照平衡与不平衡分类,有“亨”字的平衡卦为乾、坤、复、大过、既濟、未濟,共计六个卦,其它三十三个有“亨”字的则为失衡卦。

在六十四卦中,既有“亨”字也有“贞”字的卦有乾、坤、屯、蒙、需、同人、随、临、无妄、离、咸、恒、遯、萃、困、革、旅、兑、涣、节、小过、既濟,共计二十二个卦。有“亨”无“贞”的卦有小畜、履、泰、大有、谦、蛊、噬嗑、贲、复、大过、坎、升、鼎、震、豐、巽、未濟,共计十七个卦。有“贞”无“亨”的卦有师、比、否、大畜、颐、大壯、明夷、家人、蹇、损、渐、中孚,共计十二个卦。

一般说来,既有“亨”字也有“贞”字的卦,可以理解为这个卦既通达又稳固,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美好的状态。有“亨”无“贞”的卦和有“贞”无“亨”的卦是有缺陷的状态,它们或者是通达而不稳固,或者是稳固而不通达。

既“亨”且“贞”的平衡卦有乾、坤、既濟;有“亨”无“贞”的平衡卦有复、未济;有“贞”无“亨”的平衡卦有颐、家人、蹇、渐。

    根据以上粗略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平衡卦较比稳固而不易运动,失衡卦易于运动而不大稳固。

14、卦体状态对爻的动向的影响

卦体六爻,每一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也就是说在方向上有四种选择,例如初爻,可以向前至二,可以向右至三,可以向后至四,还可以向左至五。二爻可以向下至初,可以向右至三,可以向上至上,还可以向左至五。如此等等。爻的动向受多种因素制约,这里我们就说说卦体的状态对爻的动向的影响。

在平衡状态下,卦体的状态对爻的动向影响不大,平衡状态下卦爻宜静不宜动,所以也就没有爻的动向问题。

失衡状态下,不论是静态失衡还是动态失衡,爻的动向就取决于两个“跷跷板”的倾斜情况。

如果是三与五失衡,五爻的量大(阳),三爻的量小(阴),那么在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上,圆圈就会做顺时针旋转。例如屯卦,三爻与五爻失衡,五阳三阴。这种失衡对二爻与四爻影响不大,对初三上五这四个爻产生影响,五爻的运动方向是至初,初爻的运动方向是至三,三爻的运动方向是向上,上爻的运动方向是至五。类似屯卦的还有讼、比、履、观、益、困、兑,共计8个卦。

如果是三与五失衡,三爻量大,五爻量小,那么在由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上,圆圈就会做逆时针旋转。比如谦卦,三阳五阴,这种失衡对二爻与四爻没有什么影响,主要对初三上五产生影响,三爻的动向是至初,初爻的动向是至五,五爻的动向是至上,上爻的动向是至三。类似谦卦的还有大有、贲、恒、大壮、明夷、鼎、艮,共计8个卦。

如果是二与四失衡,二爻量大,四爻量小,那么在由初二上四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上,圆圈就会做逆时针旋转。例如蒙卦二为阳,四为阴,这时候二爻的动向就是至初,初爻的动向就是至四,四爻的动向就是至上,上爻的动向就是至二。类似蒙卦的还有需、师、小畜、临、损、井、巽,共计8个卦。

如果是二与四失衡,二爻量小,四爻量大,那么在由初二上四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上,圆圈就会做顺时针旋转。例如豫卦,四爻的动向就是至初,初爻的动向就是至二,二爻的动向就是至上,上爻的动向就是至四。这个旋转对三爻与五爻影响不大。类似豫卦的还有同人、噬嗑、咸、遯、晋、革、震,共计8个卦。

以上是局部失衡卦。整体失衡卦是指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这样的卦共有16个,即泰、否、随、蛊、无妄、大畜、坎、离、萃、升、丰、旅、涣、节、中孚、小过。其中二阳四阴和三阳五阴的卦有泰、蛊、大畜、升。二阳四阴和三阴五阳的卦有坎、涣、节、中孚。二阴四阳和三阳五阴的卦有随、离、丰、小过。二阴四阳和三阴五阳的卦有否、随、无妄、萃。在这些卦中,爻的动向受两个圆圈的制约,两个圆圈究竟哪一个更容易旋转,这还要看其它因素。

4、地道与卦体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地道,就是指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所谓静态条件,就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条件下,卦体六爻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不只是阴与阳的关系,还有“相对”与“相邻”的关系;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有平列与垂直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地道从本质上讲就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它也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

六个爻在时间上没有差别,但在空间上是有差别也有联系的。上下前后左右就是差别,相对的爻与爻之间,失去一方,自身便也不能存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前,也就无所谓后,如此等等,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六个爻可以分别构成三个“圆圈”,这也是一种联系。在这多种联系当中,二与四和三与五,构成了两个“跷跷板”,“跷跷板”的两端,有一个对等与不对等的问题,这样就有了平衡卦与失衡卦的区分,有了局部失衡与整体失衡的区分,地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在“跷跷板”上,为什么量大的一端有下降的趋势,量小的一端有向上的趋势?我们说这是因为卦体的重心在初爻,初爻好比“穴”,好比“幽谷”,这个位置在老子那里就叫“百谷王”、“社稷主”。量大的一端至初是“捷足先登”,量小的一端向上是“被撬”。这是周易的一种规定,也是一种规律。

在平衡卦中,地道的作用不明显,这是因为两个“跷跷板”处于水平状态,彼此制衡,谁也没有向上或向下的趋势。

在局部失衡卦中,随着量大的爻产生向下的趋势,量小的爻产生向上的趋势,初爻与上爻也受到影响。比如说师卦,由于二四失衡,二爻产生向下的趋势,四爻产生向上的趋势,影响所及就是初爻向四,上爻向二,但有两个爻不受影响,这就是三爻与五爻。再比如谦卦,三五失衡,三爻产生向下的趋势,五爻产生向上的趋势,影响所及就是初爻向五,上爻向三。总之,在局部失衡卦中,地道会影响四个爻,有两个爻会置身局外。

在整体失衡卦中,随着量大的爻产生向下的趋势,量小的爻产生向上的趋势,六个爻都会受到影响。例如泰卦,二四失衡,影响所及是初与上。三五失衡,影响所及也是初与上,这样六个爻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我们说地道不是“道”,这是因为“道”是讲运动的,没有卦爻的运动,有“道”无“道”无所谓,地道只是讲趋势,不讲现实的直接的运动,因此可以不算“道”。

我们说地道又可以算“道”,这是因为地道实实在在是卦爻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潜在的原因,尽管它的作用在范围上有限。

可以肯定的是,地道无论是从它产生还是从它的作用上看,都离不开卦体,没有卦体,就没有所谓两个“跷跷板”,也就没有什么向上向下的趋势与作用。脱离开卦体谈地道,就会陷入一种虚无缥缈的抽象议论。

3、天道与卦体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天道,就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用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复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这两个顺序就叫“天道”。

卦体六爻在时间上有一个先后差别,这是绝大多数易学家认可的,只是不知道到底哪个爻为先,哪个爻为后。六爻一旦在时间上有了先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由静态变成动态,由并列变成包承,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天道所反映的就是卦体六爻在动态条件上的一种相互关系。

时间的性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前沿问题,一般的认识是,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的矛盾统一和物质运动状态的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如此等等。周易作者是如何理解并运用时间的性质的呢?那就是运用天干,天干有十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就把时间的性质说的淋漓尽致。天干首先是一个顺序,这个顺序就反映了时间的持续性、间隔性与一维性等等,甲的运动方向是乙,乙的运动方向是丙,如此等等,这就是时间的持续性;甲不等于乙,乙不等于丙,如此等等,这就是时间的间隔性;由甲可以至乙,由乙却不能至甲,如此等等,这就是时间的一维性。其次,从天干的顺序上还可以看出时间的周期性、循环性,由甲顺序发展到癸,癸的发展方向又是甲,这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此外,天干十个字,这是一个有限数,但是天干作为单位时,又是无限的,可以是日,也可以是年,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这些都是天干的奇妙之处。

天干的奇妙之处还表现在它与六爻的结合上,这个结合是由乾卦与坤卦完成的,乾卦六爻按照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纳入天干,这就是甲乙丙丁戊己,这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坤卦是乾卦的颠倒,所以坤卦纳入天干就是己庚辛壬癸甲,两卦合一则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乾卦的一个特点是用场所的变更来表现时间的变化,因此时间在乾卦中是“凝固”的,从爻辞“初潜”、“二见”、“四跃”、“五飞”、“上亢”可以看出乾卦六爻有鲜明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是场所的变更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坤卦的一个特点是用时间的变化展现场所的变更,因此时间在坤卦中处在流动当中,这就是“履霜,坚冰至”,而场所的变更却被忽略,因此层次感不再鲜明,给人的视觉冲击也就不如乾大。

乾纳甲乙丙丁戊己,坤纳己庚辛壬癸甲,这本来不是个什么复杂的问题,但几千年的易学研究却没有人发现这一点,有的还对此做了严重歪曲。比如说影响很大的一个说法就是“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如果是“乾纳甲壬,坤纳乙癸”,不仅是乾卦与坤卦的卦辞与爻辞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就连时间的持续性也看不到了。

周易肯定运用了天干,这有卦辞“先甲后甲”与爻辞“先庚后庚”为证。天干肯定与六爻有关,或者说每个爻都可以用天干来表示,至于怎么表示,这才是一个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

5、两根“拐子”

乾卦六爻纳入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六爻纳入天干是己庚辛壬癸甲,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天干作为顺序,我们可以理解为直线运行,作为周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圆圈”。但是当与真实的卦体相结合时,就会发现天干的运行不是直线,也不是什么“圆圈”,而是两根“拐子”。

我们已经知道,真实的卦体是一个球体,在这个球体之上,有三个“对立面”,按照高、中、低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对应的就是卦体上的下前右后左上,因此,乾卦的甲就表示下,乙就表示前,丙就表示右,丁就表示后,戊就表示左,己就表示上。当我们把下、前、右、后、左、上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这个顺序的形状就像是一根“拐子”,这个“拐子”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乙,另一个是戊。

坤卦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对应的也是下前右后左上,因此坤卦的己就表示下,庚表示前,辛表示右,壬表示后,癸表示左,甲表示上。当我们把下、前、右、后、左、上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这个顺序的形状也像是一根“拐子”,这个“拐子”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庚,另一个是癸。

如果是把乾卦的甲乙丙丁戊己这个顺序看做是“往”的话,那么坤卦己庚辛壬癸甲就是“来”或“复”。如果把乾卦的甲乙丙丁戊己这个顺序看做是“正”的话,那么坤卦己庚辛壬癸甲就是“反”。一往一复,一正一反,这就是两根“拐子”之间的关系。

18、“同位异时”、“同时异位”与“既不同位也不同时”

“位”是指爻的位置、方位,“时”是指爻所表示的时间。当我们把乾卦六爻纳入甲乙丙丁戊己,把坤卦六爻纳入己庚辛壬癸甲以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天干与卦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会有“同位异时”、“同时异位”和“既不同位也不同时”的现象出现。

由于坤卦是乾卦的颠倒,因此是乾上己变成了坤初己,乾五戊变成了坤二庚,乾四丁变成了坤三辛,乾三丙变成了坤四壬,乾二乙变成了坤五癸,乾初甲变成了坤上甲。这就不难看出,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它们原来是同一个爻位,但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我们把这个现象就叫“同位异时”。当然运行方向也不一样,比如说乙和癸是同一个爻位,但乙的运行方向是丙,癸的运行方向是甲;丙和壬是同一个爻位,但丙的运行方向是丁,壬的运行方向是癸,如此等等,单就运行方向上看,它们不只是不同,而是正好相反。

在乾变坤的过程中,己原来是乾卦的上位,后来变成了坤卦的下位,从位置上看是上与下不同,但作为时间段来讲它们又都是己,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同时异位”。当然这里所谓“异位”只是上下的颠倒,是视觉上的变化,如果从卦体本身上讲,己位就是己位,不论它是上是下,是前是后,是左是右,作为己位则是永远不变的。

甲原来是乾卦的下位,后来变成了坤卦的上位,从位置上看是下与上不同,从时间上看虽然两者都是甲,但乾初甲与坤上甲是有所不同的,因为两者相差了一个周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既不同位也不同时”。当然,这里说的甲的位置上的变化,也是视觉上的变化,如果从卦体本身上讲,甲位就是甲位,不论它是上是下,是前是后,是左是右,作为甲位则是永远不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9易道论(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