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为能把这篇文章写好,只能说尽量一试。
看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一次晚饭后,母亲和女儿去厨房洗碗,儿子和父亲在客厅忙自己的事情。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一片沉寂之后,儿子对父亲说:
“ 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 为什么 ?” 爸爸问。
“ 因为妈妈没有骂人。” 儿子答。
如果当一个人在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要求,出发点,方向,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偏差,那么,这个人的格局,一定是有限的;而决定这个人格局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也一定是有限的。必定,“ 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是大多数人对人对己的标准习惯。自己杀人放火也有天公地正的原因,别人说错一个字词,都是不严谨。自己杀人放火了,也应该得到受害人的体谅,否则就是别人不善良,心胸狭窄。反正无论如何都和自己没关系,对的全是自己。
身边肯定能经常遇见这样的人,有没有谁想过是什么让这样的一群人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站在黑暗里,怀着一颗充满光亮的心,但是却依然继续在黑暗里浮沉,为什么?
经过观察和思考,原因有很多,但是发现最能激发一个人走向岔路口的,有时候是想象力;而想象力多多少少会和一个人的 “ 关注点 ” 有些许的关系。
多年以前,我并不喜欢哲学,所有的。
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都令我头痛厌倦。没有办法接受黑白世界之外深深浅浅的形形色色和辩证思考,更接受不了走迷宫一般的故弄玄虚。好比将一种思维模式比做一根线,起始是它,结果是它,穿插来去,揉来揉去,还是那根线,最后变成了一个线团。就是最初对哲学的全部理解。所以,真的,总觉着学哲学的人都有病;是不能好好活着,闲的无聊,没事找事的病。
后来有一年,听一个老师讲瑜伽哲学,是位男老师。现在还清晰记得他背靠窗户,晌午的阳光洒满全身,金灿灿的场景。就算这样,如此唯美,我依然坐在教室最后的位置,恨不能将身体抵近墙外边去,满脸都是嫌弃,还时不时的顶顶嘴。老师讲课有种极尽严谨又漫不经心的味道,甚是潇洒。整个教室的学生都入了迷,可能是逻辑性过于强悍,教室是落地听针的寂静,神奇极了。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带进去的,只记得那天的课,自己完全听得懂。没有什么黑格尔,笛卡尔,叔本华;也没有什么人类起源,物种起源,弗洛伊德;从奢由简,课下虽依然迷迷糊糊的,脑子里却有了几条浅显清晰的问题,愿意去问了。
比如,你为什么不快乐?你所希望的人生终点会是什么?对于当下的理解和那条终极之问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没有认真的想过?
从此,开始迷恋哲学,一发不可收拾。我的关注点是名师果然是有原因的:比如逻辑性强悍,课堂讲解却如此低调,显然用心良苦,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听的懂;为了完全避免往深里探,只是带着一份令人惊奇的喜悦和淳朴,浅浅的讲。不得不说,让每个人心甘情愿带着松散快乐的心情去探究一种学说,这是一种本事,天大的本事。而这种本事恰恰是因为有过硬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有着惊人的阅历和知识量储备,才能完成。不像有的老师,明明没内容,却假装很深刻,动不动背诵点自己也理解不了的文言文,装一装 “ 大师 ” 的样子,枯燥又无聊。
越能做到 “ 简单 ” ,老师一定是对自己的课堂也好,专业也好,哲学也好有非常强烈的 “ 爱和热情 ” ,以及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才可以。
“ 天然天赐,已是至境;再做什么,就是越离越远了。”
什么是 “ 本事 ” ?这便是本事。
不得不说,这堂课,扭转了我的后半生,带着欣喜谦卑的心,回来迫不及待地的写了一篇关于老师讲哲学的文字,为了分享。
然而,还沉浸在哲学之中喜悦的我,被很多人轮番问了同样的一句话 :
“ 你是喜欢老师了吧?这算表白吗?”
“ 你没有发现他人很冷吗?”
“ 老师那天上课,只穿了件白汗衫,又不是没有钱,穿成那样,很穷酸欸 ... ”
“ 你知道吗?喜欢他的人有多少?多少女生表白被拒,你好自为之吧,哈!”
然后,在没有问过一个人,老师半生八卦在一瞬间,几乎全涌来了。我对八卦的憎恶和厌倦,之于蛀虫之于蛆,唯恐避之不及。
特别欣赏蔡康永的一句话:“ 我只关注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只在意我能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之于这个人的私密事,吃什么穿什么,我没有任何兴趣。”
“ 因为真理是至简单的。
你只要干干净净,安安静静,便看得清清楚楚。 ”
只有一个女孩儿,唯一一个,专门找了我的微信,加了我,说了一句话:
“ 芊芊,我也和你一样,折服于老师严谨的逻辑和对课堂的责任,你说了我全部想说的话,我想以后成为那样的老师。”
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关注点和方向是一致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所以,从那一段时间之后,每次看到关于哲学的书籍,都很想去读一读,哪怕读不懂,也会用一种很快乐的心情去了解,去欣赏,去接受很多很多的不一样;去尝试着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生命生活的问题,而不是新闻八卦的问题。有时候,也能进入作者写意的世界,慢慢打开了一片和曾经完全不同的心境和天空,觉着文字的境界实在不是我这样一个小小的人所能仰望和企及的;原来世界如此宽阔,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使我成长,甚至愿意去见一些以前绝不会去见的人,只为了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对哲学极深的成见,就这样消无声息的解开了。
几年过去了,读了大量的关于瑜伽哲学和其他哲学的书籍,写了几篇算不上太好,但是代表自己成绩的文字;那个女孩儿勤奋练习瑜伽好多年,又去学习了很多专业的理论知识,正式走向讲台;其他关注点在八卦的那些人,知识点还停留在原地,了解了很多瑜伽大咖,和他们的私密事,掀起一阵又一阵瑜伽世界里的娱乐新闻。
有两个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轿车从眼前奔驰而过,其中一位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另外一个人回答 “ 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这就是思维模式,和格局。
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反应出这个人内心真实的态度。
同时,一个人的关注点取决于这个人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量;而一个人的知识量,就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格局,直接影响这个人的判断力。
选择,和判断力,就是一个人能走多远,有多大的舞台。
后来,哲学,解决了我生活上很多的困惑。
几乎从不看综艺节目,也想不明白红色的头发,声嘶力竭的呐喊,画烟熏妆穿吊带的男人,搞怪到没有自尊底线的人群到底是为了什么。前几天,偶尔看了一段 《 奇葩说 》 詹青云的一段辩论,疾风一样吹进我的心里,惊异错愕到不能自已,实在不能想象一个女孩儿瘦弱的站在那里,只字片语之间,已经是冬雷震震,夏雨雪,惊鸿万里。
一个人高喊着 “ 日出扶桑万树低,文科清华我第一 ” 的清华才子,站在詹青云面前,不过几句交锋就谦卑到 “ 我输了,心服口服。” 原来世界之大,不在他想象里。
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将詹青云从第一期到最后这两季所有的辩论看完了,认识了电视里的几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薛兆丰教授,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法学院合聘研究员,美国乔治美森大学经济系高材生。
毋庸置疑,薛兆丰,天之骄子。
从第一次和蔡康永见面就处于交锋层面,任何辩题,只要蔡康永是正方,薛兆丰就必须选择反方,只为了要赢。薛兆丰的经济学讲的十分动人,像我这种对经济毛球不懂的人,居然每一次都能认真听完,每一次都要啧啧赞叹一番知识的力量和伟大。
薛兆丰,把整幅要 “ 赢 ” 的心境都压上这个舞台了;
蔡康永,永远是温润细腻,不徐不急,谦卑有礼。
然而,自始至终,薛兆丰拼尽全力,用尽了方法,输的一直是他。哪怕一个辩题只有蔡康永一方孤军作战,最后赢的依然是他;薛兆丰急了,说观众没有理性和脑子,蔡康永也不过微笑着,“ 你说啊,你对着电视,向全国人民说,选蔡康永的人都没有脑子。”
最后一次对决开杠里,两人亲自上场,薛兆丰研究了种种可能性,原以为胜券在握,终于可以赢了。问了蔡康永好几个比较极端的问题,然而,蔡康永也只是轻轻一句,声音轻柔:
“ 兆丰兄,聪明如你,理智如你,睿智如你,一生只致力于经济学这一种学问,你真的不觉着遗憾吗?” 那一刻的薛兆丰,是明显的慌乱错愕的,甚至能清晰的感觉到他踩了一个悬空的坑,有点上不来。
薛兆丰又输了。输在他只有经济学,其他,一切空白。
在交锋了两季之后,薛兆丰终于承认,自己从不赢蔡康永。
然而在看出薛兆丰赢的艰难之际,蔡康永毫无芥蒂的选择了和薛兆丰统一战线,当薛兆丰终于赢了那一刻,蔡康永亲自起身,为薛兆丰更衣。
这是智慧?是情商高?是智商高?是会做人?都是!但是更是,在蔡康永的学识领域里,是完整的,全面的,不是单一的;所以,他总能找出更好的点来维持平衡,他的学识成就了他的风度和气量,思维模式,以及格局。
康永,始终是掌控全局的那个人。
他的关注点是什么?从每一个身上学习到自己没有的,不是能从每一个人身上找到毛病去诋毁他们。
詹青云又赢在哪里?丰富博学全面的知识,句句金句。她读法律,懂历史,知诗词,看小说,学经济。台湾综艺大佬在听了詹青云的辩论之后居然变得沉默,说 “ 我在这里,心灵受到了洗涤。” 那是精神世界的触及。
别人说詹青云 “ 守脑如玉 ” 。
我想,也不过是如此了,做了一个至简的人,看得清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下痕迹,始终心素如简,才能装进去更多的东西。
詹青云完成了平衡,蔡康永用平衡来完成。
而支持这一切的,是 “ 苍茫云海间 ” ,是 “ 长风几万里 ” 的博学知识做后盾。
这样的一篇文,似乎和瑜伽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是 “ 瑜伽思考 ” ?
我想的是,从第一天瑜伽课程开始,老师都解释给我们说过:瑜伽,是平衡,净思,和联结。可是,在瑜伽的世界几经浮沉之后,谁还记得最初的东西?
前几天,退了两个瑜伽群,一个群里每天在宣传佛法,和素食;一个群里每天之乎者也《 道德经 》,就差三从四德了。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瑜伽之后,都会走进佛教的迷区,总试图将瑜伽和宗教统一化。没事在群里滔滔不绝发点广告,宣传点佛法,讲 “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来显示自己有学问很高明,动不动就用 “ 上师 ” 口吻教育他人,错漏百出却振振有词,每次隔着屏幕都能脑补对方洋洋得意的面容,毫无谦卑可言,总觉得别人都很无知,自己十分智慧;甚至自以为自己是 ” 渡 “ 众生的那个人。人盲目自信起来,神仙也挡不住。
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去问他:“ 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发的那些谁也看不懂的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的东西就是智慧呢?你用什么来证明你就是智慧的?”
我自己也读宗教之类的文章,看 《 僧侣与哲学家 》《 金刚经 》 《 心经 》,不可否认,那些美丽生动的经文都是有生命力的。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有自己的主题,宗教里面有阶级,有制度,反科学。为什么反科学,因为科学给人类真相,而宗教用来统一和麻木人的思想。
怎么同化你?让你无条件听话,无知就可以了。就像裹在中国女性脚上的那层裹脚布,裹进一个人的脑子里。
不否认宗教有它厉害的东西,在解决人类痛苦的学问上,宗教是可以拿来看一看的。但是,任何一种学问,当你无限的追崇它,就是被这种单一学问捆绑的时刻,你的人生只有一口华丽的 “ 井 ” ,再无苍穹大海。因为能平衡一种学问的,就是和这种学问对立的 “ 另一面 ” 。另一面,始终是一面镜子,照亮对方,也照出对方的瑕疵;只有站在两种对立学问的交错点上,我们才是凌驾于这种知识之上的人,才能做最客观的判断。
否则,就被那一种学问困顿在井底;永远是剑走偏锋,原教旨主义。
被一种学问牵着鼻子走,永失判断。
没有判断的人,关注点永远会在一些狭隘的空间里徘徊;思维模式也永不可能完成有格局的平衡。
最后讲一个故事: 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是 《 我的志愿 》。很多同学写将来要当科学家,当伟人,当名人,当首富,甚至是当领袖。只有一个孩子写:“ 我长大了,想当一个小丑。”
父亲大为恼怒,当场骂了自己的孩子:没出息的鼠辈,孺子不可教也。
还好,这个孩子有一个十分博学且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老师很认真的给孩子写了留言:“ 祝你成功,愿你将欢笑带给全世界。” 没错,他就是卓别林。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如果一个人的思想狭隘,只局限于一种,就不会有无限的可能性,也终究走向狭隘。
就像薛兆丰,始终输给蔡康永;就像清华才子,输给一个弱小的女生,却心服口服。
愿每一个人都多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知识,会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和认知的长度。那才是完成了真正的瑜伽:平衡,净思,和联结。和所有的一切联结,和万事万物联结;不是和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只是做联结。
还有,分享不同的观点,永远不要有踩他人的心,那就是格局。
因为,神仙,也有可能会犯错。惠能是写了了不起的诗词,但是他自己也并没有做到 “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 六祖之后,再无传人。倒是神秀从生活的角度去看,妥帖多了 “ 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我们都是人,不要总想着去当神仙。
“ 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 顾城 )
知道这一篇,目前不能写的好;可是,还是想试一试。不考虑爬树,也不考虑是如何摔下来,就是我要做的事。当距离 “ 心灵 ” 的这一端很近,只想单纯抓住它,不去思考摔下来的危险。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站在黑暗里,怀着一颗充满光亮的心,但是却依然继续在黑暗里浮沉,为什么?于是,再回答这句话,就有了结论。
因为我终将明白,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思想的展现,于我而言只有一种,就是行动,和直接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