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吕氏春秋》,我越来越感觉这本书就是吕不韦为秦始皇嬴政量身定做的。
秦国自从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就一直推崇法家的思想,保持着严苛法治传统。
但是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所宣扬的类似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不完全用威严来管理人民。
比如在《吕氏春秋•离俗览》中, 吕不韦认为,
管理最上等的是用“义”,其次才是赏罚。让人民感到有希望,还要让人民厌恶一些东西。(这就是制度及法律的起源啊)。
要惩罚给我们带来耻辱祸害的人,赏赐有贡献而荣耀的人。
做到赏罚分明,就要立好威严,奖赏丰厚,然后才能统一思想,指挥哪里打哪里。
威严不是不可以没有,是不能专门依仗,亡国的君主,大都凭着威严使用人民。
要用“爱”和“利”。有了爱和利,威严才有效。威严太过分了,那爱和利的心就会消失。太威严了,必定遭殃。这就是夏、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掌握着资源的人,不用刑罚禁止就能禁止人们不好的行为,这才是最高级的管理者。(很明显,这句话就是想说给嬴政听的)
举例子:
正面例子:三王五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商朝汤武统一各国时期,夙沙国的人民,自己杀死自己的君主来归附。密须国的人民,捆上自己的君主来归附周文王。
会运用“义”的帝王,不仅能用自己的人民,还能使用不属于自己的人民。自己国家即使小,士兵即使少,自己仍然能吸引到他国的人民,依然可以建功立业终成霸业。夏,商、周这三代的法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义”作为准绳。
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蛀,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反面例子:吴国夫差失败,在干隧自刎的例子。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这个真的和秦国很像)
武侯说:“屡战屡胜,不好吗?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百姓一起巧诈之心,国家信仰就崩了。”
礼节太繁琐就不会显得庄重,事情一繁琐就不能成功,命令严苛人民就不听从,禁令多了就执行就行不通。桀、纣的禁令不可胜数,所以百姓因此而背叛,他们自己也被杀死,这是因为他们过分到极点了。(这一点真的是是对陈胜吴广起义的神预言)
所以啊,我的始皇帝啊,你要了解人的本性,不要频繁地制订教令,不要屡次下达命令,不要把任务弄得十分繁重,百姓当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时,就会做虚假的事了。做虚假的事,君主知道了,跟着又加以惩处。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这样就是恶性循环了。
后来
嬴政当然了解丞相吕不韦是对自己极力扶持、鼎力相助的,是自己人。
但秦王嬴政翻阅研读《吕氏春秋》后,看到了吕不韦的政治主张跟自己的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分歧。
而且随着相国吕不韦的势力和声望日益膨胀,嬴政对丞相吕不韦不得不防,也对《吕氏春秋》产生了反感。
嫪毐事件后,秦王嬴政暴跳如雷,深刻体会着最亲的人背叛的痛苦,当然吕不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嬴政也不忍心立即处死吕不韦,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经过再三思考,下令罢免了吕不韦的官职,并把他遣返回洛阳封地养老。
吕不韦回到洛阳后,各国派去看他的使者络绎不绝,有的还向他打探秦国的情况,有的国家甚至还出重金聘请他去担任丞相。秦王嬴政听到这些消息后,十分恼怒,同时也担心吕不韦将来要是真去了别的国家,必成后患。
于是,嬴政经过深思熟虑,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到底为秦国立了什么功劳,使我对您如此看重,让您身居高位,还给您一大块封地。你现在做这种事,凭什么资格让我叫您仲父!这些您心里应该都明白。您还是离开洛阳去蜀地吧!”
吕不韦明白了自己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悲伤地饮下毒酒,政治家,思想家,商人吕不韦就此陨落。
嬴政啊嬴政:我那么爱你,你却不懂我,如果你听我了,大秦会不会盛世万年?
好了,今日就分享到这里吧。
读吕氏春秋,品人生修身,启人生智慧,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