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增是为道日损的基础

今天在车上有听到《道德经》,当听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后,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是西式教育的受益者,从小没有接触过国学教育。直到六年前才开始有机缘学习传统文化。而当时也是学老师们经过学习转化后高度稀释的应用型文化,比如家庭教育,五伦之道,现代版加现代案例,亲切,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马上执行,并没有读原典,当然,也读不懂。当然学习稀释的文化也有障碍,就是总会用学到的东西与教我们的老师对照,如果老师并没有做到,内心就会起烦恼。自己的力行也会有困惑,甚至有瓶颈。直到四年前生石头,因为要带他读经,所以开始读原典。近段时间对《弟子规》开始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由衷感知到这是一本有大学问的小书。以前还是很轻视弟子规的。对于《道德经》,则一直带着崇敬的心,那种崇敬,有点敬而远之的意味,反正读不懂,达不到,就供着的那种。在听传统文化讲记中,也总会用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句话”,给我的感受是两者是对立的,知识学得越来越多,但是却是背道而驰的,因为道是损的。听得似是而非,有问不出问题,心里一直难受。

今天再次听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后发现,原来这段完整的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讲的就是“道”这一件事啊,讲的是道怎么得到的?怎么应用的?要懂得“道”,必须先广学,拜师学艺也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好,比如孔夫子向很多老师学习过,比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在“为学日增”,在打基础。等学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会有一种“原来如此,原来各个门派都在说同样一件事啊”这样的感慨,同样一件事其实指的就是道,原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那个“道”,学习的是“路”,最终融会贯通得到的是“道”。当知道了宇宙大道以后,就开始了简化的过程,不再怕有漏学的东西了,开始按照“道”来行事,开始了“行”的部分,越行道,日子越简单,顺势而为,知行合一以后,所思所想所为都按照道了,自然而然就转换赛道,开始了“无为”,所谓的无为,按照老夫子的论述“六十而耳顺”,无不为则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前怎么也不明白夫子到七十岁了,随心所欲不逾矩怎么就变成了最高境界呢?原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和《道德经》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相通的呀!

15岁立下志向,到30岁学有所成,即为学日增,40岁所学已经融会贯通,即为道日损,50懂得了天道,即损之又损,60岁没有了是非对立,做到无为,70岁可以“与任何方面共舞(从与狼共舞引出)都在道上”,即无不为。

懂得得道的次第,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怎么衡量自己到了什么程度,夫子又给出了一个参考,所以我们即便学的是“道”,当没有悟到的时候,学的还是知识,不是说学了什么就能做到,即便做到了也不是悟到,因此,就不会傲慢了。同时,即便自己的修为还很差,和所学相距甚远,但是夫子从立志到融会贯通也花了十五年,从融会贯通到“悟道”又花了十年,到悟天道又过了十年,到无为又花了十年,直到无不为已经七十了。我们才学了几天?没有成就是符合规律的,因此也不会妄自菲薄。

老子给我们路径,夫子给我们参考标准,生为中国人,能学习中国文化真是太幸福了。虽然起步晚了很多,但是只要踏进这个门,就有希望。“朝闻道夕死足以。”确实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学日增是为道日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