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感悟81

课程原句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原句译文

17.13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17.14 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17.15 孔子说:“那些鄙夫,可以和他们一起侍奉君主吗?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失去,如果老是担心失去职位,就会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

我的感悟

17.13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待人和善但缺乏原则,似乎对谁都和和气气的,总是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但真遇到矛盾争执时明哲保身谁也不得罪,这便是所谓“乡原”。这类人其实模糊了道德的边界,他们不介意超出底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本人也没有道德操守,这其实很不可取。要脱离“乡原”的假好人符号,那么就要先有原则,再做有原则的好人。

乡愿一般人分辨不出来,他混淆了是非了,做出来的事情对别人的伤害更大。所以和稀泥的乡愿经常充当烂好人。不守原则底线,就变成了鄙俗的好人,会使道德伤害更多。

17.14 这则中所说的道听途说这种现象是人在原始社会里就有的习惯。因为那时候需要通过传递信息来获得生存的权利。现在的社会变了,我们不需要传递信息提醒别人,所以就要减少道听途说,否则就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17.15 这则所讲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岳麓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其中最后一句解决的是患得患失的问题。我们说“尽人事,安天命”,便是指的生命中的得与失不必非常强求,我们最需要珍视和享受的是为之付出和努力的过程,结果如何、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坦然接受。只要我们尽力了,不遗憾、不后悔,那么到最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感悟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