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然具有想象力,只是在生命的初始、生长中,逐渐被遏制、被禁锢、被消磨。世人以为想象力就是恶魔,就是思维发散、没有条理,不值一提,在生活、工作中完败。在他们的意识中,只有秩序是正常、可爱、值得称赞的,所以,他们一直生活在哲学家福柯所说的规训的场所领域里,活在社会、家庭、他人的注视里,小心翼翼,内心苦闷。他们曾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幸福、更成功,但却事与愿违。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不知道自己沾沾自喜的习惯正在伤害着他走向正常、走向卓越。
Stephen Covey的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本书里,在如何成为高效能人士方面,对习惯进行了精准的刻画。他从生命本身出发,赋能自己,赋能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看似枯燥、死板的标题在内文显得熠熠生辉,言之有理,行之有道。更关键的是,他用一种逆向思维思考,客观描述人性,彰显着人性的各个层面,包括揭示了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本质,这样的抒写极具生命力。因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看似刻板,看似执拗,看似规规矩矩,然而,它的内里讲的是个人自身本我、超我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的写法很高明,所谓一针见血。
习惯,一种习性和惯常,在社会学中的解释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它类似于某种条件反射,当个体处于类似相同的刺激情景作用下,人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类似的情感和动作。也正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样的话语几乎家喻户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是缺乏行动力么?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还都不理解这背后的逻辑,不清楚它说的到底是什么?又何谈行动?
戴维在对习惯的讲述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是什么是成长、什么是独立、什么是爱?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七个习惯并非各自为政、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连带、共存共荣的关系。在他的意识中,在实践所有这些习惯之前,认知首先是优先于行动的,只有先从意识上突破,才能实现行动上的改变。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必不可少,而学习认知是最难的一种。
戴维给了我们一个开头,“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这里和福柯对规训的贬斥和对惯性的批判不谋而合,本质上,人性是充满想象力,是主动的姿态,想要去认识,去探索,我们自身具有这类潜质去回应,去创造,问题的核心是认知模式的转变,因为创造这个举动需要独立意志,需要有想象力和自我意识。
在自我求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对话,也就是聆听自己的语言、聆听他人的语言,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切的认识到自己,认识到自己与周边人、物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最有灵魂的东西,始终藏在心里。也才知道如何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个过程,是卸掉一切身份、面具伪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参与,自我表达,这种高质量、高层次的专注和聆听,会帮助你在脑海里绘就一幅思维导图,关于自己人生、健康、家庭、婚姻、工作处境、影响、可能性后果的结构图,外界看来,可能盘根错节,但在你看来,它很简单、很明晰,无需多一条线,多一层结构。
戴维在阐述这几个习惯的时候,其实他也在讲公司的战略,讲个人的修行。以始为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人,都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样的初心既是对自我的追寻,也是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同时也是广泛意义情感上的爱。因而,不要残忍相杀,而要惺惺相惜,让自己活,也要别人活。这种双赢思维表达的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胸怀气度,一个人的内里和一个企业的深厚文化。戴维强调要素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统合综效,处理事情灵活多变,一些时候,专注要素的细节,睁着眼看,一些时候,善于从细节发掘大事件,不拘小节,眯着眼看。这样的大局观和气度,引申出一个概念,情感账户,这又回归到“诚信和爱”的理解。
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什么?戴维巧妙的借用了经济学上关于“价值”的理解,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在于情感账户的增减。真诚、鼓励、友好、善良帮助你增加你与他人的情感账户,而猜忌、谩骂、利用等则会减少你与他人之间的情感额度。通过建立你的情感账户,一个眼神所能传达的,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这里的情感账户看上去很功利,但在生活中看,就是为人处世。当然假如要放到爱情中,它会有更加生动的颜色、更加不一样的姿态。
成长是个很痛、很残忍的词,独立是成长的的必要一环。什么是成长,成长是一个grow up的过程,不是grow old/ grow down。什么是独立、自由?胡适先生的解释最贴切,“给你自由,你不争独立仍是奴隶。”自由的前提是你要独立,而这种独立是自觉自发,不是旁人拿着鞭子鞭打你被动的去实现。那不叫独立,更不叫自由。生命中最美好的事就是自由,自由与你的外在无关,自由的行走,自由的思考,自由的生活。自由不是不受约束,而是你能承受住这些约束,为自己的心灵另辟天地,养护并维持内心那一片天空,它是属于自己的,任何人都拿不走、复制不了、剪切不了,只能是个人意义上能够理解、能够体悟的天空。
自由的前提是意识的觉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生活历程,人的出生不能选择,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不能选择,你处于天真幼稚、梦寐的状态,你接受,即便有所反抗,你也无能为力。直到你有自我意识,有决断的能力、有独立的能力,你才能从窠臼中慢慢爬出来。
戴维这本书其实还告诉我们关于梦想这类词的理解和实现。他告诉我们人需要梦想,尽管它遥不可及,但人要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曾问过或将要问自己的问题?我如何通过行动实现我的梦想?从前是野蛮生长,毫无章法,不通人性,而今,须知世间万物,皆因爱而生,理想的实现,需参透人性本质。
这样的思考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很多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我们总以自己的经验去评判他人,甚至于无意间将这类严苛放在别人身上。后来觉得这样其实带有强迫性,每种生命状态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去打破它们。
比如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的辩证逻辑,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需要有一个在路上,此时此刻,那么酣畅,又有些劳累。青春无缘无故的微笑,冷不丁就向我们招手。不向青春设防,因为你本属于年轻。毕业了,剩下的只有工作么,不然,还有很多很多。身体和灵魂哪个都不辜负。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苍穹。曾经听过一个音频,“寻找生命里的树洞”,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树洞和生命展开的独特方式,不论加载在你身上的是孤独、睿智、幸福、成功,还是愚笨、贫穷、不幸、失败,只要你打开生命的想象力,善于内省,发自内心的改善,及时必要的行动,你的生命力就会从内而外的延展,化野蛮为丰满,以一种通透而放松的方式生活和工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