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之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

“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这是奥托 · 冯 ·俾斯麦一句著名的话语。

俾斯麦崇尚武力,素有“铁血”之名,他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他曾豪气的宣称:“在这世界上,我们德国人只畏惧上帝,此外什么也不畏惧。”

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曾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的军官,这成为了整个俾斯麦家族的荣耀。俾斯麦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八岁时被选往柏林小学读书,这所小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孩子,而一个地主的儿子可谓罕见,因此,被视为乡下人的俾斯麦在学校中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排挤,这让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压力,不过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他抗争的性格。之后他考入了号称“学术之都”的哥廷根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俾斯麦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脸上还留下一道剑伤而破了相。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那是最受尊重的标志。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过程中有两个杰出的人物,那就是老毛奇和俾斯麦,这两个人的外表与他们所选择的行业正好相反。作为普鲁士的一代名将,老毛奇自青年时代就生得瘦削文弱,一副书生模样,和老毛奇正好相反,俾斯麦是个文官,却从青年时代就人高马大、体格健壮,很有其先祖乡村武士的遗风。

英、美、法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完成国家独立统一的历史任务之时,位于中欧的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对正处于求学阶段的俾斯麦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德国人,他深切感受到国家分裂的痛苦,从那时起,俾斯麦就成了一名主张德国统一的坚定人物。在当时的德国,大大小小共有300多个邦,还有1700多个骑士领地,就仅1200多平方公里的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内竟然有52个邦国,许多领地内甚至不敢进行军事演习,生怕炮弹、子弹掉到别的邦国上引起纠纷。经济上,整个德国关卡重重,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此时要求统一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了。

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到英国考查,其间他的足迹遍布了当时欧洲各主要国家。1846年秋,回到家乡的俾斯麦被任命为一段堤坝的总管,这是他的第一个的公职,也是他从政的开始。35岁时,俾斯麦正式踏入政界,担任了普鲁士国会的议员,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俾斯麦外交的长处是他善于审时度势和灵活多变,尽管他的愿望是用战争去统一德意志,但在不同的场合,他会提出与自己立场背道而驰的主张。当时奥地利是德国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说,如果德国企图统一,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尽管俾斯麦做梦都想要击败奧地利而统一德国,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去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这让人们以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

1862年,普鲁士议会举行全体会议,新当选的人民进步党议员占了多数席位。这些议员都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小商人的代表。当年9月,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当过普鲁士驻俄大使和驻法大使的俾斯麦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知道如何使对付敌人。在他上任第一周,就发表了经典的“铁血”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必须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麦担任宰相的时候,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的上升时期,这就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有着很强的软弱性,他们是没有勇气对抗政府的,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俾斯麦踢开议会,之后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表示:“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俾斯麦大力推进行军事改革,扩大军事预算,议会曾要罢免他,他回答道:“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

1863年底,丹麦合并了属于德意志联邦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在名义上归属丹麦,但在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因为这两个公国中的一个,它的居民是以德意志人为主的。俾斯麦以这件事为借口,联合了奥地利一同对丹麦开战,丹麦战败。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得到了荷尔斯泰因。打败丹麦后,“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当时欧洲的形势对普鲁士极其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奥地利在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反而和英国、法国结盟。战后,奥俄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加剧,因此奥地利此时不可能得到俄国的帮助。另外英国害怕法国独霸欧洲,于是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而法国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普奥之战,好准备坐收渔人之利。

奥地利是个大国,打败它不像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和意大利结成反奥联盟,然后又到法国,假意许诺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就稳住了法国。在做好了这些铺垫之后,俾斯麦挑起了普奥战争。1866年,俾斯麦击溃了奥军,他估计到法俄会出面干预,,因此拒绝了乘势攻下奥地利首都的建议,而是和奥地利签订了宽松的条约,这样就为统一德意志迈出了第一步。法国直到此时才发觉,如果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邦,成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与法国为邻,这会让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消失,法国不能再坐视不理。法国不愿意德意志强大起来,便竭力阻止德国的统一,这时对法作战就成为了统一德意志最后的关键。俾斯麦利用南部德意志诸邦对法国的恐惧心理和它们之间的矛盾,以此促进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年,俾斯麦发动了普法战争,在战争中,南北德意志并肩作战,战后,南部四个邦便与北部联邦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与德国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主要内容为: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分三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由于《法兰克福条约》条件苛刻,法国与德国从此结怨,并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的起因。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不仅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而且来自法国的战争赔款,使得德国迅速成为了欧洲列强之一。俾斯麦到此也实现了“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的誓言。

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南北德意志帝国的皇帝,4月16日,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俾斯麦成为了这个帝国的第一任首相。就这样,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才思敏捷、机智善变的俾斯麦最大的优点在于善于拿捏尺度,打击对手的同时适可而止,让对方不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但俾斯麦对法国却没能拿捏好分寸,割地引发法国对德国的仇恨,而将法国抽干的外交政策,直接导致了威廉二世日后的严重外交失误。俾斯麦靠三场对外战争达成了统一的大业,但俾斯麦并不是一位好战分子,俾斯麦高明的地方,是记住了战争只是政治的手段,战争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战争不能走得太远。他只视战争为一种协助统一的“工具”,当统一完成后,便将其弃之不顾,采用一种较“柔和”的手法来处理国际事务。他并不希望扩张殖民地,只想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让德国平稳地发展,令德国强大起来。

在德国的历史上,俾斯麦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人物,从1862年成为普鲁士的首相的28年以来,他把普鲁士从欧洲五大强国中最弱的一个,逐渐变成了有能力决定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但俾斯麦办事风格强悍,很少听别人的意见,这种强势性格在统一过程中,可以坚定地完成很多压力很大的改革,但当德国统一后,这种性格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统一完成后,德国无一人地位可与俾斯麦媲美,政令基本出自俾斯麦之手,一些机密的外交文件甚至不经德皇过目,这便埋下了他日后被德皇摒弃的根源。俾斯麦的性格可以说是有些神经质,他勇敢善战,甚至晚年还接受过决斗,不过,他又易于意志消沉,忧郁寡欢,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越到晚年越是专横傲慢,不过有时,他也确实能做到和别人商量,谅解别人的过失。他也曾私下里把国王比作自己的坐骑,认为必须用马刺驱使它疾驰,这一切激怒了威廉二世,成为俾斯麦下台的重要原因。

俾斯麦在外交领域中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在19年的帝国首相任内,他与奥地利、俄国和意大利等国结盟,对宿敌法国也很宽松对待,这位“铁血宰相”借着三帝同盟巧妙地保持着欧洲的和平,从而使德国处在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威廉二世继位后,急于向世界扩张,罢免了年事已高的俾斯麦,并抛弃了他的一贯政策,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了德国的战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战之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