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明著书《在乎每一只鸟》读书笔记续

《  在乎每一只鸟》周明

关注全面教育,后进生教育,即教育要关注每一个人。

面对差异很大的孩子,尤其是对待暂时落后的孩子,教育如何做到“目中有人”?

雀鸟哺雏时,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成鸟在喂养小鸟时,待哺的雏鸟谁叫的最响、嘴张得最大,所得到的食物或喂养的机会就可能最多。久而久之,同巢雏鸟大小悬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有的甚至未及成长,便夭折巢中。(由案例一个孩子成绩差,有了退学的想法。)

“雀鸟哺雏”现象,遵循的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是物种生存进化的需要;奇怪的是,类似“雀鸟哺雏”的现象在现行的教育中也时有发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种,一些教师的眼光只盯住那些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往往关爱有加,比对其他学生付出得更多,甚至把他们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宠儿。

而一些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被敷衍,被冷落,甚至被鄙弃,或者被体罚,正如那雏鸟中的弱小者。这些学生很难有成功的快意,有的不待学成便辍学而去,更多的则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即使留守校园,也再难觅读书的乐趣,更难有成功的希望。这样一来,优秀者越受关注而越显其强,成绩差者则越受冷落而越显其弱。

在课堂上,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常常有多次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成绩差的往往很难有表现的机会,他们成了课堂里的“孤鸟”,就像朱自清散文所描绘的那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课堂上这种“孤鸟现象”,让学生两极分化,“差生”就这样批量地产生了。


过量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幸福感,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让学生缺少展示特长的舞台,低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可见,许多所谓的“差生”往往是我们教育者自己培养的。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其实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表明教育的普适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在乎每一只鸟”。

真正“在乎每一只鸟”,需要“多把尺子量人”。建立全面的、多元的评价机制。

“在乎每一只鸟”,是对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就会人为地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就极有可能成为孩子发展的错误的预言家。

教师要真正确立面向全体的育人意识,尊重每一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放弃每一位差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要对每一位学生给予热切的期待,就像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力翁的“期待”,能使无生命的木雕为神奇的仙女一样,成长中的少年,在我们的期待中,成为有用的栋梁。

“在乎每一只鸟”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创新,建设高效课堂,为“每一只鸟”的飞翔提供广阔的天宇。还需从改进教学方式入手,切实提升教学绩效,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共享成长的快乐。需要将沉闷的、单一的、封闭的课堂变成灵动的、多元的、开放的课堂,突出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踊跃展示,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互动的“磁场”。

教育,需要“目中有人”。你眼中的人,应该是“差异的人”,教育教学应该顺应这种差异;你眼中的人,应该是“平等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普施爱意;你眼中的人,应该是“发展的人”,教育应顺应这种发展,孩子们才会实现真正的成长。

真正的好医生,不会嫌弃任何一位病人;真正的好农人,会在乎每一棵庄稼。我们应该向医生和农民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在乎每一只鸟”,让每一节课都弥漫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周明著书《在乎每一只鸟》读书笔记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