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没有根据,更不是结论……
乡村振兴是什么
乡村:“指城市建成区‘(含县城)’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
振兴:意为发展昌盛。振兴的前提是“有底子”,即有人、财、物等的物质基础和历史、传统、需求等的精神基础。
乡村振兴:是国家范围内的“全面乡村振兴”和涵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乡村全面振兴”。全面乡村振兴强调振兴范围,全国所有乡村都包括在内;乡村全面振兴强调振兴内容,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都囊括其中。
乡村为什么“消失”
“消失”包含两种,一种指乡村的物质实体消失;另一种指实体乡村虽存在但乡土气息逐渐淡弱的精神层面的消失。
一、同质化
全面乡村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虽上有全国统筹,但具体推进战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乡村建设要论物以稀为贵,应是全球视角出发的一村一品。按国家视角也可满足一定内需和少量外需,而以省为单位,一省各打一副牌,虽带上层视角,但受各省软硬件资源的同一性和局限性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省大牌相类似、甚至各省内的各市大牌也相类似的全国同类大牌满天飞的局面。
1.政策引导和发展思路同质化
政策引导(战略、目标、要求、原则、鼓励、反对等)和发展思路(挖历史、续传统、创文化、搞特色、保生态、聚人才等)是发展的方向,振兴的保障。
两者都基于相同的几大文件和几派理论,这些智库形成不易,集结着各路精华。多数人能勉强搞明白就不错了,加上创新的难度和风险及部分刚性制约,最后拿出的东西基本跑不了这个圈。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质化
基础设施(路、水、电、讯、网、流等)和公共服务(公共卫生、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是发展的基础,振兴的前提。
这两者都是成本高、反馈慢、周期长的代名词,规划和实施也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标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很难出更好的方案有说服力去撼动标准,搞出些特色和差异,使其多元化。
3.主打特色和定位差异同质化
主打特色(景特、农特、民特、文特、红特等)和定位差异(游娱、观光、康养、采购、研学等)是发展的重心,振兴的原力。
这两者的基因是振兴的最大资本,但奈于国土广、乡村多、都想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而你有的我可能也有,你需要的我也需要,你主打的也可能是我的特色等等,出现一定程度的雷同,纯属必然。
“同质化”是辨识度的最大敌人,上述的三个维度仅是同质化的核心部分,就足以给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打击。何况还受生产、工艺、营销、品牌、人才等其它部分同质化的影响,乡村何以为生。
二、解并化
城乡融合发展要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以资源向乡村倾斜来加强短板,需先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以作为后续资源投放基础,这时必然会进行乡镇村建制调整。
为利于行政方面更好的系统规划、配置资源要素和节约管运成本,也为未来产业的降本增效、资源集约和发展联动。以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带的产业集群;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共生业态;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依乡村现状及上层未来规划,不少乡村会解体或合并。
1.成为中心村的构成部分
中心村一般由几个一般村构成。
是地理位置优越、人口较集中且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结构有雏形、资源禀赋先天较丰富等,一些相对有发展条件村庄的未来形态。
2.成为中心镇(乡)的构成部分
中心镇(乡)是上连县,下连村的枢纽,是镇(乡)经济圈的核心。
作为离镇较近、与镇产业可/能互补、已/能承担镇部分社会功能、文化较相近、镇对其多少有需求的乡村的一个归宿。
3.滞后村去向搬迁撤并
受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难建、居住分散、人口流失严重、难成为未来中心村的一部分或一般村、难成为中心镇(乡)的构成部分等,因各种条件制约难发展的村庄的最终去向,就是搬迁撤并。
“解并化”是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势所趋,基本不可逆。如果说“同质化”影响着乡村的方方面面,那“解并化”就是主要影响乡村的物质层面了,是实质性的减少了乡村的数量,乡村何以为存。
三、功利化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振兴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大致总结起来就一个“经济振兴”。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根本趋势就是“膨胀”,而且速度正越来越快。膨胀在市场中的常态表现是“过度商业化”,不健康表现则是“泡沫横飞”。保守些,基于膨胀在市场中的健康表现——“适度商业化”来说,也至少会带来三方面的功利性。
1.制度演变功利化
依据经验先行的制度会随着实施过程中的反馈需要修订,制度的作用就是降低管理成本,并给人一定的制约和引导,而降低成本和对人某些方面的抑制和鼓励本身就是功利化的表现。
不论是至上而下还是至下而上的制度调整都是如此。并且越调整越贴切需求,越有效,也就越功利化。
2.各类组织功利化
响应各类号召、看到商机下沉、机缘巧合进入的一切组织它自身都要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名利的来源必然想要保证和稳定,之后发起的一切项目、活动、产品、服务都是功利化的化身。
3.人的功利化
人是社会系统中的最大变量,易受环境影响,市场中的人多以获取生存物资为上,该系统中的人自然功利化。
另外基于人性,在满足自己物质及精神需求过程中,追求所谓的幸福生活时,都自带功利化。
“功利化”是中性词,可盐可甜,是动力,也能成为阻碍。其中的度靠人自身难拿捏,需外界力量平衡,但这力量除了道德,就剩法律了。话说,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相对自然、纯朴、简单、宁静,功利化抹杀了这部分精神价值,乡村何以发展。
乡村“消失”不可避免
乡村结构的解并化使部分乡村的实体消失;乡村弥漫的功利化使乡村的部分乡土气息消失;乡村发展的同质化使乡村的部分特质消失,
与此同时,乡村的松散组织、低效治理、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不良风俗等方面也会随着乡村振兴的进程相继消失,这些就是乡村的“消失”。
而导致乡村消失的背后原因,也可能正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必经途径,可以说“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消失”基本无法避免。
音顽童:至2021年5月初,市面上有关“乡村振兴”书籍的概况初探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