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各种困境。
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总想着找到一种方法可以马上解决问题,但结果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始的时候能够得到一点缓解,然后,又周而复始,不断在烦恼里循环。
比如,工作上遇到麻烦,我们可能会选择跳槽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我在工作中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那么,工作就会一直困扰你。
我们常常不愿意从源头上去解决人生问题,总是为自己找了很多借口,比如:“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我的星座是摩羯座,没有办法;我的属相是兔子,性格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
这种性格决定行为的理念,阻碍了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尤其阻碍了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努力。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性格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性格。
你的行为并不是由性格来决定的,恰恰相反,是你的行为在决定你的性格。
01
人生最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
人类个体几乎经历了一样的生命孕育的过程,但生而为人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天差地别。人之所以会命运各不相同,哲学家叔本华归纳出三个原因:
第一:人是什么(这里的人是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第二:人有什么(这里的人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要重要得多。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
能够让我们应对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找一个稳定的公司、职业、技能,这些都靠不住,甚至房地产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的德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能够确保你在险恶的尘世平安生活的根基。
人生最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如果我们把握了做人这个根本,那么,一生就很简单,却又很丰富;根脉清晰,枝繁叶茂。如果我们不能把做人这一件事做好,那么,做其它再多的事也没有什么用。
02
王阳明的立志成圣之道
说到“做人”,不能不提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王阳明心学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回到“做人”这个根本上来。
王阳明提出过三个原则:
你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
你应该为你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
你应该把任何事情当做你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
王阳明大约在12岁的少年时代,就确立了“读书做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一下子把王阳明和同时代人拉开了距离。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部分都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个自我价值只是为了做官,读书已经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仅仅只是为了做官。
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成为圣贤,作为王阳明唯一的人生目标和终身追求的理念,不仅是心学的起点,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如何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如何拥有不焦虑的人生?
王阳明将生活的全部答案,归结为“做人”二字——做人,就是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03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王阳明关于“做人”的原则,如果应用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里,其实很容易理解和学习。
整个阳明心学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心即理
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2知行合一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3致良知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诚心诚意,这才是事情的关键。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有恐惧。
找到自己做人的目标,找到那股能让你越来越流向开阔的源泉,这是王阳明心学在生活层面非常实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会让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抓住要点,会让你的人生变得很简单,却又很丰富;会让你活在一个整体性里,也会让你不纠结,踏踏实实埋头做事。
理解做人,不一定就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一定会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