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印记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古称金陵,江苏省省会,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故历史学家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忍不住赞叹:“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南京又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现在,南京有各类高校68所,位列中国第三。

全市目前辖十一个区,(玄武,鼓楼,秦淮,建邺,雨花台,栖霞,江宁,江浦(江北新区),六合,溧水,高淳)总面积约六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为九百万。城东钟山龙蟠,城西石头虎踞。万里长江从城西北拍城而过,古老的秦淮河在城南潺流不息,南京城墙,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明故宫,玄武湖,莫愁湖,燕子矶,雨花台,清凉山,夫子庙,牛首山,石头城,既有高山大河的雄浑大气,又兼江南水乡的烟雨迷濛,既有故宫城垣的残墙旧础,又有禅林道场的晨钟暮鼓。

南京现在遗存的城墙是属于明城墙。明城墙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郭四道城垣,今天宫城皇城皆毁,遗存于南京城区的高大城墙是明城墙的内城,外郭部分城垣被修成了公路。

南京城墙(内城)是世界第一大城,为明朝朱元璋所建,其城垣形制独特,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其周长为35.267公里,设城门13座,南京明城墙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而是按照星相布局(南斗6星与北斗7星的星宿聚合),根据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势,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成为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特例,为后人所乐道。南京城墙现完整存25公里,遗址部分为10公里。

南京历史悠久,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一段帝王之都的沧桑往事。诸葛亮看见南京的雄伟地势便发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惊叹。之后就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称六朝古都)、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建都于此,史称十朝都会。正因为此,南京直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荣辱兴衰的历史。

南京曾经用过的名字也有很多。从战国时期,南京就有了第一座城池叫冶城(今朝天宫)而后又有了越城(中华门西街)、金陵邑、秦汉称秣陵,之后东吴称建邺 东晋称建康 隋称蔣州、丹阳,唐称升州、白下,宋称江宁府,元称集庆路,明称应天、南京,清称江宁,太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和文化,2019年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的称号。南京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及《文心雕龙》《千字文》《昭明文选》均诞生于南京,美国作家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完成的。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是南京人文的摇篮。从秦朝到明清,她哺育了南京,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从王羲之到谢灵运,从王昌龄到刘禹锡,从李白到杜牧,从辛弃疾到王安石,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从袁枚到鲁迅,历代文人都在古金陵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而居于秦淮河畔乌衣巷的王谢家族则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春”。在秦淮河南岸的古长干里,孕育了南京最初的民居里巷:“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佳丽地,南朝盛世谁记?”、“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或发生在这里或与南京有关。南京,满城都是唐诗宋词的风韵。

“衣冠南渡、新亭对泣、东山再起、坦腹东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天花乱坠”这些成语的故事都是南京灿烂文化的缩影。石评梅《金陵的古迹》、储安平《豁蒙楼暮色》、黄裳的《金陵五记》、鲁迅的《琐记》、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张恨水的《清凉古道》记载着南京的往昔,而钟阜晴云、牛首烟岚、北湖烟柳、清凉问佛、桃渡临流、莫愁烟雨等金陵四十八景更是显现出南京的无限美景。朱自清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是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六合金牛湖的鲜花调(茉莉花),秦淮河畔的停艇听笛(梅花三弄古曲)(非姜育恒所唱梅花三弄)无一不显现出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京还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有1800年佛教文化的发展史,它既是古代中国出现佛教活动的最早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弘扬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从东汉后期佛教东渐江南,到清朝末年杨仁山建立金陵刻经处,南京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众多的佛教遗存,以及最新考古发现的长干寺地宫瘗藏的圣物佛顶真骨,使得南京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佛教之都。三论宗祖庭栖霞寺,牛头宗之祖堂山幽栖寺(宏觉寺),法眼宗之清凉寺。因此,学者谓南京开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先河,中国佛教大小乘各宗派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京地处长江之滨,秦淮河畔,吹拂着江南的柔风,沐浴着江南的细雨。江南风情在秦淮河的画舫中徜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南京是秀美的,但秀美中融合着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阳刚。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大屠杀纪念馆陈列的白骨、雨花台埋葬的忠魂、记载着这座城市近代的峥嵘岁月和苦难历史。南京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存在于诗词风景之中,还随着六朝帝王贵胄的坟冢随意散落在荒郊野外,信手拈来一件,都可见历史浓重的一角,那坟冢之前的千年石刻在向人们诉说着“金陵王气” 。

金陵“王气”演变出六代繁华,厚重的历史是这个城市无法复制的财富,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土壤,滋养着它的百姓,因此就有了“六朝烟水气”。《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中,有两个挑粪桶的歇在山上,还要到永宁泉吃壶茶,还要到雨花台看落照。这六朝烟水气赋予了金陵风情雍容的气度和深沉的文化厚度。

现代的南京人,已经懂得了如何珍惜历史遗存,让古城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空前的挖掘,大校场机场在开发中尽可能地保留了飞机跑道,航站楼等多处建筑和遗迹。明故宫飞机场的数处建筑也是在科技园开发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中华门进香河六朝南唐历史中轴线,朝天宫六朝风貌区,长江路总统府及民国建筑风貌区等历史轴线在城市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南京的未来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在夫子庙瞻园里曾经有付对联正好可以作为本篇的结尾:

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作者:长干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陵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