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艾,冰片艾

艾纳香,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的全草。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全草入药,性温味辛、苦,具有避秽,温中,杀虫,祛风除湿之功效。常用于瘟疫,疟疾,感冒,寸白虫病,毒蛇咬伤,癣疮,寒湿泻痢,头风头痛,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中文学名

艾纳香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别名

大风艾、冰片艾、牛耳艾、再风艾、大骨风、大黄草、冰片叶、真金草、土冰片、艾粉、叶下香、山大艾。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粗壮,直立,高1-3米,基部径约1.8厘米,或更粗,茎皮灰褐色,有纵条棱,木质部松软,白色,有径约12毫米的髓部,节间长2-6厘米,上部的节间较短,被黄褐色密柔毛。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8-10厘米,基部渐狭,具柄,柄两侧有3-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顶端短尖或钝,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棉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10-15对,弧状上升,不抵边缘,有不明显的网脉;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1.5-3.5厘米,基部略尖,无柄或有短柄,柄的两侧常有1-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顶端渐尖,全缘、具细锯齿或羽状齿裂,侧脉斜上升,通常与中脉成锐角。头状花序多数,径5-8毫米,排列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花序;花序梗长5-8毫米,被黄褐色密柔毛;总苞钟形,长约7毫米,稍长于花盘;总苞片约6层,草质,外层长圆形,长1.5-2.5毫米,顶端钝或短尖,背面被密柔毛,中层线形,顶端略尖,背面被疏毛,内层长于外层4倍;花托蜂窝状,径2-3毫米,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约6毫米,檐部2-4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较少数,与雌花几等长,花冠管状,向上渐宽,檐部5齿裂,裂片卵形,短尖,被短柔毛。瘦果圆柱形,长约1毫米,具5条棱,被密柔毛。冠毛红褐色,糙毛状,长4-6毫米。花期几乎全年。

产 地

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生于林缘、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海拔600-1000米。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分布。

[1]

采集加工

12月采收,先把落叶集中,再把带叶的地上茎割上,鲜用或晒干;或运到加工厂用蒸馏法蒸得艾粉。

入药部位

全草。

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大小一等。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条棱,节是明显,分枝,密生黄褐色柔毛。木质部松软,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干燥的叶略皱缩或破碎,边缘具细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略粗糙,被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长绒毛,嫩叶两面均密被银白色绒毛,叶脉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长绒毛,嫩叶两面均必被银白色绒毛,叶脉带黄色,下表面突出较明显。叶柄短,叶半圆形,两侧有2-4对狭线形的小裂片,密被短毛。叶质脆,易碎。气清凉,香,味辛。

性 味

味辛、苦,性温。

功 能

避秽,温中,杀虫,祛风除湿。

主 治

瘟疫,疟疾,感冒,寸白虫病,毒蛇咬伤,癣疮,寒湿泻痢,头风头痛,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相关配伍

①治肿胀,风湿关节炎:大风艾、蓖麻叶、石菖蒲。煮水洗。(《广东中药》)

②治蛇伤口不合:大风艾同鹿耳翎敷。(《本草求原》)

③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皮肤瘙痒:大风艾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 忌

阴虚血热者慎用。

相关论述

① 《本草拾遗》:“主癣辟蛇。”

② 《海药本草》:“主伤寒五泄,主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

③ 《开宝本草》:“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

④ 《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肿,活血除湿。治跌打,敷酒风脚。”

⑤ 《岭南采药录》:“能除湿,疗四肢骨痛。”

[2]

参考资料

[1]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风艾,冰片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