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召良:社交焦虑认知修正技术

01.社交活动三环节的认知概念化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概念化分为特定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三个环节。

在某次计划的社交活动之前,对于这个即将进行的社交活动,患者会产生自动思维并体验到某种情绪;社交活动进行过程中患者也会产生自动思维并体验到某种情绪;社交活动结束后,患者往往会回顾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也会产生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

在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患者的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是不同的,认知矫正处理所应用的技术也有差异。

因此,心理咨询师在对患者的认知进行概念化的时候需要有所区分,分别概念化患者在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的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

例如,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克平下周一要向全体员工传达会议精神,要做主要报告人,克平先生为此感到紧张和焦虑。

他担心自己的发言不够理想,会被人认为是没有水平,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采取了过度准备的方式,即花更多的时间准备,撰写发言稿,反复练习。

尽管如此,对于即将到来的发言任务,他还是感到焦虑。

单位开会的时间终于来了,克平先生也坐在主席台上,当主持会议的书记宣布由他给大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心跳得很厉害,手心出汗,说话声音有些颤抖,他觉得大家看出了他的紧张和不自在,他们一定会看不起自己。

为了避免发言的紧张,他低着头读发言稿,不敢看台下的听众,故意把稿子念得铿锵有力,遮掩发抖的声音,用力攥紧发言稿不要让手发抖。一句一句地读发言稿,一个小时过去了,自己也终于念完了稿子,松了一口气。

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后,克平先生终于闲了下来,他便回想起今天下午的会议发言,他认为自己表现得不理想,自己搞砸了今天的演讲,自己原本不用这么紧张,可以更加自然一些。克平先生看不起自己,他相信经过今天的发言,大家会更加看不起他了。

患者一旦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某个不可避免的社交活动,通常会产生社交活动的消极预期,认为自己会表现不好,被人看不起,从而体验到焦虑不安的情绪,个体可能为了避免糟糕的表现而过于努力地准备,就像克平先生花很多时间来准备发言稿一样。但在某些时候,患者可能并没有什么需要准备的,患者陷入无所事事的焦虑状态中,分心常常是其行为表现。

患者处于社交活动过程中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生理反应和他人的反应上,这种选择性的注意,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消极预期,一旦患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负面信息或证据上,患者就会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这会让患者的表现更不理想,这样就强化了患者原有的消极预期。

社交活动结束后,患者常常会回顾自己在社交活动上的表现,但更多关注自己的负面表现,忽略正常表现或者积极表现等,最终对于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并否定自己。这样负面的结论会增强患者对于未来社交活动的消极预期。

02.预言验证

对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干预,可以从社交活动前的认知概念化开始。

在社交活动前了解患者对于本次社交活动的预期,邀请患者把预期当作一个预言,然后通过实际结果来验证自己的预言是否正确。通过预言验证的方式,我们就可以修正患者在社交活动前的消极预期。

为了便于验证患者的消极预期是否为真,咨询师应当要求患者明确说清楚一旦消极预期为真会发生哪些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际结果或表现。

克平先生在周一开会发言之前“担心自己的发言不够理想,会被人认为是没有水平”,正是这个消极预期让他焦虑和过度准备。

咨询师与克平先生讨论把他的担心变成一种预测或预言,然后与他讨论在大会发言中出现了哪些情形就可以说明这个预言被验证,而哪些情形就可以说明预言被否定。

排除某些含义模糊的结果(如稀稀拉拉的掌声,哄堂大笑,私下交谈,有人退场等)既不能说明预言为真也不能确认预言为假后,咨询双方同意如果出现下列情形,就说明预言为真:

(1)其他领导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刚才自己的发言有不准确的地方,他要做个补充(或纠正);

(2)会议结束后听到有同事议论,说自己发言没水平;

(3)发言过程中有人敲桌子吹口哨,表示不满或抗议。

如果出现下列情绪,就说明预言为假:

(1)上级领导表扬自己的发言很好;

(2)发言结束后听众给予热烈掌声(不仅声音大且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3)与自己同级的同事在事后称赞自己的发言好,而且能具体指出好在哪里(见表5-1)。

表5-1 预言验证项目表(示例)

明确具体的预言及其结果标准之后,患者就可以带着检验自己的预言是否能被验证的心态参加社交活动,并在社交活动结束后,评估社交过程的客观结果,看这些结果是证明还是否认自己之前的预言。通过客观的结果来修正患者的消极预期。

克平先生抱着验证预言的心态,参加周一的会议并发言。发言结束后他回顾了预言要验证的各个项目,在发生的项目后划“√”,未发生的项目后面划“×”,结果见表5-2。

表5-2 预言验证项目表(示例)

通过收集会场的客观结果,克平先生发现自己担心的结果(即预言证实的表现)并未出现,相反还出现了否定自己预言的证据(预言证伪表现)——有同事说自己的发言很好,很有激情。这让克平先生认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03.行为实验

除了通过预言验证的方式来验证威胁性认知的正确性以外,咨询师还可以让患者在社交活动中做出自己担心的行为,以此观察他人的反应,并通过他人的反应来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威胁性认知。

如果患者故意做一些有可能导致其担心结果的行为,但实际上担心的结果没有发生的话,这就比患者正常情况下所做的预言验证更具说服力。

豫浩同学担心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别人会认为自己的目光有问题。咨询师就豫浩的自动思维“别人会看出目光问题”设计了行为实验。

咨询师:你做什么举动,会导致对方一定认为你的目光有问题。这样的动作是你平时不会做的?

豫浩: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或者说话时左顾右盼,眼球来回转动。

咨询师:如果你盯着对方眼睛看或是眼球来回转动,对方又认为你的目光有问题的话,你觉得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或者说,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就能证明他认为你的目光有问题?

豫浩: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对方会生气、不想和我说话,甚至离开。

咨询师:我们来做一个行为实验来检验你担心的“他人会认为你的目光有问题”。

豫浩:怎么做呢?

咨询师:你可以故意做出这些行为,实际上你平时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你做出这些行为后,观察对方的反应,看对方的反应是否如你的预期:生气、不说话,甚至离开。

豫浩:如果对方真的做出这样的反应怎么办?

咨询师:你觉得这样处理好不好?你给对方一个解释,说明你在做实验,目的是希望这样的行为反应会帮你验证一些事情。然后感谢对方参与实验,如果有必要你可以送些小礼物以表示感谢。

豫浩:可以。

咨询师:你觉得谁可以作为你的实验对象呢?

豫浩:宇轩吧,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先找他试试。

咨询师:好的。但你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实验对象才能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豫浩:好的,我再找一些人吧。

在接下来的会谈中,豫浩提供了家人和朋友的名单,让他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对同一个人做3次实验(如果在试验过程中,需要给对方解释实验目的,后续未进行的实验就要取消),看对方有什么反应。

结果豫浩一共成功进行了8次实验,他发现对方对于他的行为只是感到奇怪或好奇,询问他怎么啦?并没有出现生气、不说话和离开的情形。

通过这样的结果,豫浩对“别人会认为自己的目光有问题”这个想法的相信程度下降,而且担忧的情绪也有所下降。

04.通用的自动思维技术

对于在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的自动思维,我们还可以使用通用的自动思维技术来处理和应对。比较常用的技术包括发散性思维技术、控辩方技术、可能区域技术、代价收益技术、应付卡技术,等等。

发散性思维技术:社交活动过程中或完成后,患者非常有可能把对方的言语行为解释为对自己的不满或敌意,从而验证自己的消极预期。例如,克平先生在大会发言的时候,若有人中途离场,他就有可能把这个表现解释为对自己报告的不满意。咨询师可以应用发散性思维技术让他认识到中途离场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上厕所,有人找,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等。

控辩方技术:若患者对他人的反应做出了不利于自己的解释,往往就会产生自我否定,这个时候咨询师就可以应用控辩方技术来纠正。例如,当克平先生认为有人中途退场是对自己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时候,他可以应用控辩方技术,考虑那些相反的想法(别人对自己的报告很满意,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及支持的证据(还有那么多的人在专心听自己的报告或记笔记等)。

可能性区域技术:在社交活动之前,患者对即将进行的社交活动感到悲观,想到糟糕的可能性。这时我们可以应用可能性区域技术讨论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的可能性区间:最糟糕的结果、最理想的结果、最现实可能的结果,结合过去的社交经验,对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做出比较合理的预期,并可以采取“面对糟糕,争取最好”的行为策略。

代价收益技术:这项技术可以用在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各环节,但要在患者已对威胁性认知产生了质疑,在已有证据的情况下,咨询师可以应用代价收益技术与患者讨论选择相信新旧认知的好处和坏处。通过讨论,患者会发现相信旧的认知(即威胁性认知)弊端多,而相信新的认知(即替代原有想法的认知观念)益处多,就会选择相信新的认知,并试图按照新的认知行事。克平先生担心别人从他的发言中看出自己没水平和无能,但经过多次预言验证,甚至行为实验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验证,反而从这些经验中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即新认知)——大家认可自己的发言,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相比这两个认知,如果相信原来的认知,他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和不安,如果相信新的认知,自己就会比较放松,并且发挥得更好。经过代价收益的分析,克平先生愿意选择相信新认知。

应付卡技术:咨询师与患者一起讨论面临社交活动中的某种情形时,患者应当怎样想和怎样做,并记下做成提示卡片。它用于帮助患者正确应对社交中的意外,旨在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对克平先生而言,公开发言时出现的生理唤醒(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声音颤抖等)让他非常不安,咨询师和他讨论,他认识到这不是焦虑或即将失败的信号,即使带着这些生理唤醒他也是可以完成会议发言任务的。通过讨论,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他写下了应付卡,如图5-1所示。

图5-1 应付卡(示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召良:社交焦虑认知修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