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方法

古琴书签


很多人觉得,既然记忆力有限,读过的书会毫无印象,那何必虚度光阴乱翻书呢?看了也是白看,不如好好享受生活,吃喝玩乐岂不逍遥快活?

但是,潜意识中,你会不会又有些不够硬气、惴惴不安呢?不读书的日子,岂不是如同行尸走肉,没了灵魂一般?至少我有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今天我酷爱的书籍一页没看,入睡前,我会自责,为空度了这一天的光阴而不安。

那么,书到底要不要读呢?谁又会心甘情愿地去付出这看似无用的功夫呢?

书香吗?


为了给自己打气,大家会引用一些名言名句来自我勉励。比如,我们会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我们读过的书,会融入到血液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趣的灵魂;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等等等等。

对于以上的说法,我绝对认可。读书确实可以潜移默化、从里至外地影响我们、塑造我们。但是我仍然会心有不甘,毕竟每天耗时耗力与书相伴的时间那么多,如果过目就忘,多让人灰心丧气啊!

加油!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阅读方法:复读+写随感!

你会说,喜欢的书,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来复读,这没什么稀奇。但是一般都是时隔很久之后,才会把旧书翻出来重温一下,而那时候的感觉跟读一本新书几乎没什么两样,因为初读的记忆已然模糊,有时候连记忆碎片都所剩无几。

从去年八月起,我用时两个月读完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因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便紧接着在第二天开始了复读。昆德拉的小说比较晦涩难懂,其共同点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连贯,故事性不强,几乎没有主副线之分,每一个小说人物都可能是主人公,文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和铺垫,很多地方还运用了伏线千里的巧妙手法。

对于这样一本书,可想而知,只读一遍,甚至连皮毛都可能知之甚少。所以,得知了小说结局后,我紧接着回头复读,书中的隐喻和铺垫便清晰了很多,发现作者真是神来之笔,每一句话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在文中,而是和后文关联紧密,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此,更能深刻地领会到这位大师级作家的高人之处,文字没有废话,大有嚼劲,富含哲理,还不失幽默,令人深思。

如果只读一遍,很多内容是似懂非懂,或者压根不懂、理解不透。因此,经过一气呵成的复读,对全书的理解才会豁然开朗,此时,昆德拉的书也就没有那么难懂了,油然而生的是倍加佩服和喜爱。

之后,我如法炮制,现在正在进行昆德拉以法国为背景创作的第一本书《不朽》的复读。本书的初读始于去年十月的中下旬,正好和注册几乎同步,而我的收获可谓又进了一大步。阅读时,脑洞大开,浮想联翩,会因为书中的某句话、某个人而受触动,随即便挥笔而就,抓紧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由此也产生了我在中发布的第一篇文章《逝》,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的日更里笔耕不辍。


到今天为止,《不朽》俨然已成为我灵感的源泉,我已写下近20篇读书随想,发布在中,除《逝》外,还有《ta为什么自杀》 ,《男人为什么爱抽烟》,《生命的主题》,《“充实”的生活》,《阿涅丝和她的父亲》,《好奇》,《女人》等等。

前几天,在一位简友的美文中看到叔本华《论阅读和书籍》的一段话: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在阅读第二遍时,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第一次阅读时已有所不同。这样,我们获得的印象也会不一样。这就好比在不同光线之下,审视同一件物体。

我的方法不就是叔本华的阅读论吗?竟然和他不谋而合,令我欣喜不已。若非经自己的摸索和实践所得,估计这个方法即使摆在我面前,我也会熟视无睹。不经意间,我应用了此法并从中获益,这得感谢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作品引人入胜呢。

总而言之,一气呵成地精读两遍,随时有感而发,动笔成文,这使我收获颇多: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的日更任务,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文笔水平,而且还培养强化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爱书的理解和领悟,最重要的是,我从中认识和锻炼了自己并增强了自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