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方面走过的弯路

开始写作后会很快面临“写作素材匮乏”的状况,会让所写的文字干巴巴,观点、想法孤立无依。

作为一名新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经过反思发现了自身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写出供大家借鉴。

一是过分依赖“外脑”

“外脑”就是电脑、手机中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等。

遇到好的例子、好的句子时,自己常见状态动作就是 “嗯,这个例子(句子)很好”  然后就挪动鼠标选中中意的部分,接连ctrl+c、ctrl+v两个步骤就到了有道云笔记里面了,接下来的是继续阅读“摘抄过”的那篇文章后续。

摘抄、摘录的内容就静悄悄的存在有道云笔记里,在大脑中没有产生任何波澜。

说真的,不用一个月的时间,当你再次看到它时,你会很惊讶它是什么时候被自己复制粘贴过来的。

所以说今后遇到好的段子、好的句子不妨多复述、多念几遍,甚至写上几遍把存在“内脑”之中。

二是用例子的误区

以前总认为“别人都在用这个例子说事,自己再用,是在炒冷饭”,现在想想,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就拿“任正非40岁创业”这个例子来说,有的人可能用它来佐证他“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大器晚成”的观点;

有的人可能用它来佐证他“成为企业家需要敢打敢拼敢的气魄”呢。

每个人的感受和出发点都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使是使用相同的例子也可能写出不同的文章的。

表达出你想表达即可,古今中外又有多少诗句、文章来描述爱情的呢?有很多,但它不会阻止我们用自己的文章去描述爱情步伐。

三是对写作的错误定位

在以往的印象中,写作就代表着文学创作,其实写作包括虚构性写作和非虚构性写作。

狭隘的想法阻碍了自己吸收素材的范围。

在严肃的政治书籍中也会有很多浅显易懂的俗语,像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的怎样的时候就用了“鞋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俗语。

用一些高大上的词语将自己所表达内容说的云里雾里,还不如用白话、俗语把它讲明白、说通透。

以上这么几点是对自己错误想法和做法的暂时总结。随着不断的学习写作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今后要边学边干、边学边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素材积累方面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