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 | 你知道为什么要修长城吗?

长城的兴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我国的幅员辽阔,自南向北的气候差异显著,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特殊的地理样貌。

东亚大陆东南面临太平洋,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西北面远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故中国西北部地区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正是这种气候、地缘、地貌的综合影响,在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下,东南地区普遍温暖湿润,西北内陆地区普遍干燥少雨。这样就形成了较为富饶的内陆中原地区和较为贫瘠的西北大漠。

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历史时期中原的农耕民族往往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北部边防问题,如西汉与匈奴、东汉西晋与鲜卑、隋与突厥、唐与回纥、五代北宋与契丹、南宋与女真、明代与瓦剌、献勒、满人都是如此。但是即使作为强大的中原一方,面对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还是不太安逸。于是修筑了长城以达到抵御外敌的作用。

长城集城防、运输、通讯为一体,对于游牧民族骑兵而言,长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了一种防御作用,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不然以长城的石头构建,没日没夜的受着边关的风吹日晒到如今应只剩下一些痕迹。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靠刀、枪、剑、戟、戈、矛、棒等。多用于近战,杀伤范围有限; 就是弓 、驽等的射程也仅在一二百米,且杀伤力小。遇上长城这样的庞然大物、确实敌人想进攻都心有余而力不足。10 世纪以后。火药武器出现,但简陋的火药武器显然对长城的杀伤力有限。长城相连,烽火相通,居高临下,可以消耗、迟滞敌军,也可作为反攻的基地、互通烽火、传播敌情。所以长城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书·过秦》称秦"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取南下而牧马。"汉武则"建塞微,起草隧,筑外城; 设中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历史上的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长城既是一条军事防御线,也是一条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秦汉长城沿阴山而建,以北为平坦的沙漠、草原,缺少军事上的隐蔽,以南则为农耕民族地区。明代长城路线走向基本与400 毫米降水线重合,以北为蒙古高原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以南为湿润和半湿润气候,故长城往往是一条农牧业分界线。作为体现两种自然背景下的两种文化现象,长城更多地体现着一种文化差异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同时,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岁月见证。



听说点赞的人都暴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里长城万里长 | 你知道为什么要修长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