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消息两则,感受语言之妙

品读语言

第一组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身无斗志,纷纷溃退

溃退这个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溃退指被打垮而后退,写出了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打得落荒而逃,狼狈不堪,一片混乱的倒退的场面。如果此处将溃退改为败退,就不能表现敌人落荒而逃的画面感。

2、我已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出现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其中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一组动词用的好。先看歼灭和击溃,歼灭是全部消灭掉敌人,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这一句子里连用两个动词。说明有两部分敌人,一部分被歼灭了,一部分被击溃了,准确的区别出两种不同的作战结果,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的状态,用词极为精准。再来看占领,占领是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我军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控制是掌握住,不让它任意活动或超出某种范围,江阴要塞并非武力攻占,不像占领是用武装力量攻占,这两个词极为精准的写出了当时的战况。封锁是用强制力量与外界断绝联系或往来,我军封锁长江的原因,是担心有援军来支援,对我军不利。切断合乎铁路线设置和运营的特点,切断了铁路线便是断绝了敌军的退路,只有切断了,没有任何关联了,使得敌军成为瓮中之鳖了,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的使用,精准的写出了当时的战况。

如果我把这些词换一换,读一读感受一下,

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出现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这样搭配很显然不可以,调换后有的搭配不当,有的语义发生了改变。

第1组动词的使用无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用词都极为精准,读起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第二组

1、所有计划都已实现。

所有是表示范围的词,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读它时,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领导人决胜千里运筹帷幄的战略能力,仿佛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宏大的场面

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是约数,不是确数,因为不确定人数是多少,就用了大约,没有夸大的成分,表明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作风。

3、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其中的较为和一切值得玩味。较为从程度上限制毛泽东在说敌人的实力,很客观,没有添加任何感情色彩,恰当的表现出了敌军的战斗力,一切是表示范围的词,歼灭及击溃了所有抵抗的敌人,写出了战争巨大的胜利成果。

所有,大约,较为,一切这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表示范围、程度的形容词副词不可小觑,极其精准的再现了渡江战役的盛况。


第三组

1、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度过2/3,余部23日可度完。

2、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县中的广大地区

3、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1句中的至发电时止,即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第2句中的诸在句中的意思是各,第3句中的业已及已经,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用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各和已经,同学们想想看,说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觉得拖沓,不如至发电时止精炼,因为军事用语更要求简洁有力,

诸是个文言词语,当然现在有时在书面语和比较隆重的场合也会用到,但是一般都说各了,

业已现在往往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已经不用了,毛泽东在这里为什么这么用词,消息的特点之一是简短。这些词正好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作者用词的讲究,至发电时止诸,业已这些词精炼,读起来铿锵有力,凸显出军事消息用语的特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还可以找一找体会体会。

第四组

英勇,英勇式,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败,微弱,

不想再打了,泄气,


我们看前两行是写人民解放军的,能读出人民解放军的雄赳赳,一往无前必胜的状态。后两行是写敌军的,能读出敌军不堪一击,必败无疑的状态,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作者的情感立场也一目了然,但有读者说了,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大家怎么看,听闻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的喜讯,深知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大势已去,毛泽东内心怎能平静,不带感情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感情的流露是暗含在叙述中的,这些词虽有感情倾向,但更多反映的是作者的立场,我相信敌军的消息报道绝不可能是这样来形容人民解放军和自己的,看来新闻里不仅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品味语言的过程是深入走进作品的过程,是走进作者的过程,回顾阅读的过程,思考消息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准确,精炼,鲜明,这两则消息无论从新闻的要素内容呈现还是语言特点来讲,都堪称经典。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消息两则,感受语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