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聊天,都是妈妈,不出三句自然就聊到了孩子身上。
“我儿子太自私了,一大早惹的我收拾了他一顿”。
“我家的还不是一样,自私还小心眼,一点儿也不大气,便宜占不上但绝不能吃亏。”
“哼,我儿子从来都是从他自己的立场出发。我好不容易给他找了牙科专家,让等一小时都不愿意,把我气够呛。”
听出来了吧,这是三个儿子的母亲在“控诉”自己家那个自私自利的家伙。我也是在其中的。
儿子优点不少,缺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让我们夫妻俩受不了的就是,他心眼小,很敏感,常常顾及自己太多,而不考虑别人。你若批评太多,人家还一肚子委屈,似乎有许多道理要和你理论一般,为此我也是大为恼火,但又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常常也只能在边感慨边收拾边无奈中,得过且过。
先前,不太好意思给人家说孩子的毛病,仿佛说多了就像在暴露自己的毛病一样。
“真不知道像谁,这孩子怎么这样?”“我也不是一个小心眼、斤斤计较的人,他倒好白眼狼、自私鬼”。我们夫妻俩有时候只能说给对方说,倒有点揶揄对方的意思。
平心而论,我们不属于惯孩子的父母。家境也一般,从来没有给他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我们也就保证他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已,绝对没有有求必应,更不要说千方百计为他做什么。他从小我们给的教育是要大方谦让,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有东西给长辈先吃,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能只顾及自己。
就这么一个在我们影响下的的孩子,还是绕不过自私自利。
于是,我开始琢磨:究竟是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还是我家的是这样?如何才能让他“缓解”并“弱化”他的“自私症状”?
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古皆然,老少不免。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儿童自私自利的呢?事实上,自私是一种不成熟行为。从这一方面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儿童就不成熟,他天生就有利己倾向。儿童常常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一切的一切都以满足自己为主。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我即世界”,几乎完全以自我中心。
虽然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孩子们可能开始逐渐转向接纳别人,并愿意减少利己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我儿子就是这样,死不认错;你说一句话他有三句话等在那里,全是为自己辩护的。
“老师没有布置这个作业”,““爸爸说订正在卷子上就可以了”,连写看图说话都是“小白兔想要摘蘑菇,可是蘑菇偏偏长在河对岸,小白兔过不去……
看见了吧,一切以他自己为中心为出发点。就连摘不到蘑菇都是蘑菇长的位置不对,我真是气不打一出来,但儿子却丝毫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究竟横亘着什么?他们彼此不了解,彼此不懂对方的世界。
科学家论证:孩子衡量外界的标准十分单一:那就是是否有利于他,他所做的行为自然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发生的。这样看来,孩子所做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我想还是爸爸妈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所犯的错误教育所造成。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反复无常、心口不一时,没有给孩子正常的引导,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大胆自信,缩回自己的小圈子里,结果必然导致自私的产生。孩子在父母的“严厉”下,不自觉的用“自私”来保护自己。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多一点耐心,给他的帮助指导要远远多过于抱怨和指责才对,其实这也是我自己最为欠缺的。
还有一个社会原因也不能忽视。儿童都是家家宝贝,普遍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更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也是必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要教育学生心目中有别人”,实在是睿智。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让孩子摆脱自私自利,变成一个能为酌情为他人着想的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分析。
第一,纠正坏毛病从“吃”入手。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更不能让某个食物变成孩子的专属。这一点尤其是妈妈们要注意,心态孩子可以理解,但是给他惯毛病的“心疼”我们不要也罢。
第二,培养孩子“分享快乐”意识。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就是担心失去。如果举例讲明白分享是快乐与获得的话,孩子还是愿意接受的,哪怕一开始只是为了“交换”。从分享中体会到快乐,就不会再吝啬自己的东西了。
第三,树立“合作共赢”意识。未来是合作的社会,任何一个孤军奋战的人都不可能走得太远。我们不妨尝试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在游戏活动中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第四,一定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家里的家务要适当的分担给孩子,比如吃饭前拿筷子,饭后收碗筷,剥个葱剥头蒜,自己的内裤自己洗等等,不要觉得他们小就不去分担了,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家务,养成好的习惯,也体会父母的不容易。这一点我做得也不好,正在逐步改变,很多时候也不是孩子不做家务,而是我们全部代劳没有给他机会。
第五,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孩子身上一定有你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一定要严格自律,做好孩子的榜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对象,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
孩子自私并不能说明他就是坏孩子,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自私是一种天性,他只是在自我认知方面需要我们成人教育引导而已。
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培养很难,坏毛病倒是学得快不易改。孩子一定也不想成为一个自私的家伙,我们当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就要积极帮助他改正。尽管这可能需要长期的家庭教养才能培养建立,不是短时间就能改正过来的,但坚持做下去总是会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