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千万别努力,万一证明是能力问题就不好了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上炮轰名校,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那一句“清华现在的校风跟技校没什么区别,就是教你个技能去找个工作”,让我突然想起一些往事。

我就读的高中,属于北京人常说的中不溜,没几个能上北大清华的,但也没几个考不上大学的。

所以,同学们的目标特别一致,平安度过高三这一年。所谓平安,就是别把自己累死,别把父母气死,差不多就行。

后来,校领导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非要争什么前三甲,于是从某个学霸省招来了一个超级学霸,脑子好用得不得了。

他来的第一天,就跟我们说,自己一定要上北大。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觉得自己怪不错的傲娇少年。

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他,唯独一个成绩特别差的男同学,自从学霸来了之后,他就每天跟着学霸,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自习,形影不离。

学霸和学渣的组合,后者当然会被无数人鄙视。甚至有人毒舌地说,智商这种东西,不传染。

但学渣同学就是咬牙跟着学霸非人类的时间表,然后信誓旦旦地说要和学霸一起上北大。

说实话,那会儿我打从心眼里佩服他。至少这句话, 没有第二个人说过。

最终,学霸去了北大,学渣去了一个记不住名字的学校。大家就此分道扬镳,渐渐淡忘这件事。

直到不久前,学渣三十岁生日,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这辈子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曾经说要上北大。下面有很多人点zan,没有人diss他的自不量力,更多人是在反思自己当初连想都不敢想。

俞敏洪曾经说过,当有人站在这么一个舞台上,很多人都会羡慕,也会想,也许我去讲,会比他讲的更好。

但是,不管站在台上的同学是面对失败还是最后的成功,他已经站在这个舞台上了。

而你只是一个旁观者。所以,问题不是你有没有演讲才能,而是你敢不敢站上来。

我想,或许有些路根本不必走到终点,才知道输赢,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会走上这条路。

努力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因为在很多人眼里,万一努力了也没用,就太丢脸了。

以前,看《拖延心理学》的时候,觉得人的心理真的挺奇怪的。拖延背后竟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害怕。

作者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建筑设计师,一生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特别有创意,但就是拖着不愿意把自己脑子里的思路画成图纸。

结果,总是错过deadline,没有人再愿意和他一起工作。他对自己深恶痛绝,越来越讨厌自己。

可是越是这样,他越是拖延。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当我的伟大创意只在头脑里的时候,没有人能看见它。

这意味着,也不会有人来评价他是个天才设计师,还是个给别人当分母的loser。

你可能永远不知道,有人竟然害怕自己赢。为什么呢?因为赢意味着期待。

书里还说,有一个拖延者生动地讲述了这种心态:“这就像一个跳得很高的跳高运动员。

你训练了几个月,在身体和精神上调整好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跳过横杆并打破纪录。

然后,当你终于跳得比以前高了,别人会怎么做?他们把横杆升高了。”因为害怕期待落空,所以干脆躲避。

就像因为害怕失恋,决定一辈子不谈恋爱。听起来那么合理,想明白那么无语。《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

于是,很多人,干脆放弃对自己的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千万别努力,万一证明是能力问题就不好了)